農業農村部: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北京:北京銀保監局發文支持“種業之都”建設。
吉林:培育全國10強玉米種業企業;新疆:伊寧縣建種業產業園,帶動20萬畝玉米制種。
四川:嚴格品種管理,查處省級不合格試驗主體14家;安徽: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花落宿州。
山東:青島設立全國首個種業領域財政股權投資資金,濟南加快打造“中國北方種業之都”,打造享譽全國的“南崖州、北泉城”種業會展品牌。
近期各地種業有哪些新動態?一起來看看!

01
農業農村部: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
據農業農村部5月24日消息,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農業農村部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張興旺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強調,著眼農業生產緊迫性、戰略性、前瞻性需求,嚴格品種審定全鏈條管理,不斷提高育種創新水平,加快推動種業振興行動取得實效,為促進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有力品種支撐。
會議指出,品種審定是品種管理鏈條上的重要一環,要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健全管理制度,創新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對育種創新“指揮棒”作用,加快培育推出一批高產穩產、綠色優質、專用特用優良新品種,促進品種更新換代。
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強化品種審定服務生產的鮮明導向,緊扣農業生產實際需求展開,實現品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把從嚴審定管理的導向立起來,嚴入口、暢出口,讓品種“有進有出”成為常態;要管好品種試驗渠道,完善試驗方案,提升統一試驗,規范綠色通道試驗,嚴管聯合體試驗;要創新工作機制,強化部省協同,加強品種審定與品種保護、展示評價、市場監管的銜接。新一屆委員要強化責任擔當、依法履職盡責,當好推進種業振興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
02
北京:北京銀保監局發文支持“種業之都”建設
為扎實推動鄉村振興、率先實現北京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5月,北京銀保監局辦公室正式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通知特別提出,北京市轄內銀行保險機構應大力支持農業中關村、“種業之都”建設。
為此,通知中還具體“點名”了銀行保險機構下一步需要“關注”的北京當前農業創新示范園、基地以及項目計劃。
即“聚焦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農業中關村建設,加大對京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示范園、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建設的信貸支持。積極支持農業科技領域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行動計劃、綠色智能農機化技術推廣應用等。積極服務北京種業振興行動,支持北京市31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10個北京優勢特色物種種質創新及品種選育聯合攻關項目,支持建設平谷畜禽種業創新示范區及國家級畜禽種業創新基地、通州農作物種業創新示范區、延慶林果花草蜂藥種業創新孵化區、密云蜜蜂育種基地、大興國際植物新品種引進綜合測試基地,以及昌平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總部。”
對于這些基地與項目,通知提出,應優化創新種業金融產品服務供給,緩解種業企業抵押難、融資難等問題。
另據北京銀保監局介紹,截至2022年末,轄內主要中資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4361.25億元,較年初增長19.53%,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9.05個百分點。14家法人銀行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71.28億元,較年初增長29.62%,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20.49個百分點。2022年,轄內保險機構政策性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為159.9億元。
03
山東青島:設立全國首個種業領域財政股權投資資金
5月22日,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青島財通集團聯合創新設立了全國首個種業領域財政股權投資資金"種子金",今年首期規模3000萬元,其中2000萬元已投向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青島市金媽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種子金"是青島市在全國率先發起的一項支持服務種業企業的政策創新,在全國開創了財政資金以"撥改投"賦能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扶優企業的第一步是資源儲備梳理,青島市農業農村局建立了涵蓋農作物、畜禽、水產、微生物等領域,包含83家企業的青島市優質種業企業儲備庫。以此作為"種子金"投資的重點項目庫,從中遴選出8家領軍型企業、11家優勢型企業、26家特色型企業。
在投資途徑上,"種子金"可通過直投的形式認購增資、發起設立或以股權受讓等投資方式投向種業項目,也可通過參股設立種業賦能基金的形式間接投資種業項目。并規定用于參股設立種業賦能基金的資金一般不高于“種子金"總額的60%。"種子金"對種業賦能基金的參股比例不超過50%。在投資方向上,"種子金"將重點投向社會資本投入意愿不足的初創期的種業企業,以避免對原有社會資本的投資產生擠出效應。
在退出渠道上,"種子金"運營公司依法通過上市、股權轉讓、企業回購以及清算解散等方式實現退出,投資凈收益的50%作為"種子金"本金滾存使用,形成資金池,循環投資更多種業企業。
下一步,青島市將從優化資源設備、拓寬支持渠道、跟蹤企業發展、創新法治保障、突出國際化發展方向五個方面,持續做好企業扶優,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工作。
04
山東濟南:加快打造“中國北方種業之都”,舉辦好山東國際種業博覽會等大型展會,打造享譽全國的“南崖州、北泉城”種業會展品牌
近日,濟南市政府發布《關于抓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落實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2023年和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濟南將聚焦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會標桿,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3.5%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5%以上,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夯實基礎支撐。
《實施意見》要求,濟南將積極爭創“噸糧縣”“噸糧鎮”,嚴防“割青毀糧”,確保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25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95萬噸水平。構建多元化食物保障體系,穩定蔬菜生產面積,新建蔬菜保供園區20處,年內新增60輛以上“菜籃子”工程配送車,確保全年蔬菜總產量達到700萬噸以上,確保能繁母豬存欄量、規模豬場數量分別保持在9.87萬頭、333家,肉蛋奶總產量達到92萬噸以上。優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配置,落實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年內新建成高標準農田23.4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7萬畝。
構建“一個產業園+兩個創新谷+四大平臺+五大中心+N個基地”的種業發展新格局,建立省市種質資源共享機制,重點打造植物基因編輯、小麥“核不育”、小麥技術創新中心、良種奶牛高效擴繁、種禽繁育等種業研發平臺,培育4個以上突破性新品種。提升打造商河、長清2家國家級農作物(蔬菜)新品種展示示范平臺,舉辦好山東國際種業博覽會等大型展會,打造享譽全國的“南崖州、北泉城”種業會展品牌。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行動。推進濟南農高區、萊蕪農高區聯動發展,支持市農科院健康良性發展,建設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地。

05
安徽: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花落宿州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牢記“國之大者”,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攻關種業“卡脖子”技術,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2023年5月在安徽宿州正式掛牌成立。
以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天益青種業)為依托,以中國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聯合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科技學院、宿州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的玉米科研創新平臺,圍繞玉米育種資源的改良與創新、生物育種技術與應用、新品種選育與科技成果轉化為研究任務,聚焦玉米產業重大突出問題開展協同攻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培育重大突破性成果,加快種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推動安徽玉米產業再上新臺階。

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擬建設大樓
宿州玉米種植面積居安徽省首位,但因高溫多雨等不利氣候條件交替,病害種類多,給玉米生產帶來難題,玉米單產及品質提高亟待解決,同時也具有玉米逆境選育的創新優勢和先決條件,為此安徽華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揭榜掛帥,與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牽手,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應運而生,同時也是繼2015年5月在宿州同中國農業大學武維華院士團隊成立院士工作站以來,科企合作的延續,以及2021年9月在合肥“同心科創工程(九三·安徽)”項目簽約儀式上同國家玉米改良中心簽署玉米育種工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項目落實落地。
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坐落在宿州市埇橋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占地面積58畝,計劃投資上億元,結合國家大豆制種大縣項目,主要建設種質資源室、品質分析室、玉米育種室、種子檢測檢驗室、生物工程室、農業高校畢業生實訓基地,以及配備各種先進儀器設備,全力促進“安徽分中心”加快玉米新品種選育、種質資源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等核心目標任務順利開展。在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指導下,在省市各級政府關懷下,在各科研院所以及專家、同仁的支持下,“安徽分中心”堅持系統謀劃,科學布局,定會取得優異成績,為促進安徽省玉米產業發展,打贏種業翻身仗,振興民族種業,實現全面鄉村振興作出應有貢獻。
2023年5月17日,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揭牌儀式在宿州舉行。
06
吉林:培育全國10強玉米種業企業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解讀《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種業大省,農業種質資源豐富,育種創新基礎良好,品種選育成果豐碩。為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吉林省政府下發《吉林省種業振興工程建設方案(2022-2035)》,為實現“千億斤糧食”生產目標奠定種業基礎。
近日,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二級調研員梁向軍,就方案的出臺背景、主要內容和特色亮點進行了解讀。
“我省糧食產量已經連續9年超過700億斤,2022年達到816.16億斤,穩居全國第五位;糧食單產940.52斤/畝,位列全國第三位,居全國前十名產糧大省第一位;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種子在糧食增產中貢獻率達到45%以上。作為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支撐因素,種業必須抓住機遇實施振興行動,加快培育推廣更多高產高效、優質綠色、適宜機收的優良新品種,助力我省'千億斤糧食'生產目標實現。”梁向軍說。
圍繞吉林省種業發展實際,方案提出了總體思路和目標、建設內容、實施進度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內容,重點建設“2平臺、3中心、4基地”。梁向軍對記者介紹說,“2平臺”即省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北方粳稻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3中心”為鴻翔種業科創中心、先正達春玉米研發中心、東北地理所人工智能育種研究中心,“4基地”是洮南市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公主嶺市國家級水稻制種基地、撫松縣國家級區域性人參良種繁育基地、南繁及省級新品種展示評價基地。項目以省內外優勢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以大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為建設主體,以企業化機制運行,聚集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加大種質資源創新開發利用,加強關鍵育種核心技術攻關和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應用,扶優做強種業企業。工程項目采取中央投資、省級投資、企業自籌和社會資本注入等方式,項目建設期3年。
據吉林省種業實際,著眼“利長遠、有實招、能落地”總原則,方案具備三大特色亮點。梁向軍表示,種質資源創新平臺建成后,能夠達到智能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保存種質資源40萬份,滿足今后50年資源創制、基礎研究等方面重大需求。生物育種研發中心建成后,可以有效開展基因編輯和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加快突破性品種選育速度,大大縮短與發達國家“生物育種+信息化”差距。種業創新生產基地建成后,極大提高種業企業在省內繁種供種能力,降低省外制種風險,對促進農民增收,提升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具有重大促進作用。
方案還明確今后種業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創制優異種質資源100個,打造高標準制種基地15萬畝,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30個。到2030年,累計創制優異種質資源300個,打造高標準制種基地20萬畝,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10家以上,累計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100個,品種自主選育和推廣率達到85%以上。到2035年,累計創制優異種質資源500個以上,打造高標準制種基地20萬畝,累計研發出突破性新品種200個以上,自主品種占比達到90%以上;1家以上玉米種業企業綜合實力進入全國10強,2家進入全國50強,種業為糧食增產貢獻率達到50%以上。
07
新疆:伊寧縣建種業產業園,帶動20萬畝玉米制種
今年以來,新疆伊寧縣著力推動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現代化農業轉型,以建設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的形式,提升伊寧縣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
在伊寧縣制種玉米果穗烘干研發中心建設項目的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倉儲墊層作業,泵車、攪拌車及工人們的相互協作配合,現場工作井然有序鋪開。
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培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載體。伊寧縣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區規劃占地面積802.1畝,園區按照“一心一環、兩軸三片”發展規劃,建設集種子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加工設備展銷、育種研發及配套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園區。

園區建設在功能上分為標準化生產加工功能、示范培訓功能、公共科研數字化功能、種子病蟲害檢測防治功能和倉儲物流交易功能。目前,各功能區的建設正同步施工。
伊犁州金海水利建筑工程安裝有限公司現場施工管理趙華平說:“4月1號開始進場,4月10號至15號開始挖烘干車間基礎,上面就是精選車間,再過去就是辦公樓、包裝車間,我們陸陸續續在開工,工人大概有七八十人左右,我們大概完成了20%的工程面,總工程大概在9月底全面完工。”
產業園建設需現代要素及企業賦能。伊寧縣周密安排部署,大力推動資本、科技、信息等現代要素向產業園聚集。2023年引進集玉米果穗烘干、加工包裝、推廣銷售為一體的4家種子企業,可實現制種總量的30%在本地果穗烘干,10%在本地加工包裝,完成申報新品種2個,園區建成后可入駐7家企業。
新疆登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加工主管梁金保說:“選這一塊地的原因是它的氣候適合制種建設,今年的制種標準不到1萬畝地,等這個場地建好以后,我們預計最低要達到5萬畝地。因為前期制種烘干、儲存都得拉到別的縣市,等于別人給我們代加工。我們選這個基地以后,到后期我們的生產以及銷售量都會整體提上去,等于說運輸成本、烘干成本都給我們減少了很多,地的產量也會上升。”
下一步,伊寧縣將持續穩步推進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各項建設發展工作,把產業園建設作為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伊寧縣農業農村局農業行政執法大隊隊員、伊寧縣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籌備組成員何淼說:“伊寧縣現代農業(種業)產業園,今年2月份經過伊寧縣委、縣政府批準成立并同步全面啟動建設,總共占地面積802畝,今年計劃投資5.6個億,產業園共分為種子加工區、倉儲物流區、育種研發區、品種展銷區等幾個部分。截至目前,產業園共引進4家國內知名的種子企業,4家種子企業總共投資超過4個億,其中兩家將新建育種研發機構也填補了伊犁州這一塊的空白。產業園建成之后可以帶動伊寧縣20萬畝玉米制種,年種子加工量超過10萬噸,產值超過15個億,可以直接給老百姓帶來經濟效益超過4000萬以上。”
08
四川:嚴格品種管理,查處省級不合格試驗主體14家
近年來四川省不斷創新舉措,加強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自主試驗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初步建立起一套長效的監督管理機制,促進自主試驗質量水平不斷提升,有效保障了品種質量和安全。2022年,四川省開展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專項整治行動以來,查處省級不合格試驗主體14家,切實把好品種準入關,營造種業創新良好環境。
事前抓好制度設計。強化制度保障,制定《四川省主要農作物品種試驗管理辦法》,規范品種試驗工作,明確各渠道參試品種、試驗主體、承試單位、試驗實施等要求。層層壓實責任,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形成加強品種試驗監管的合力。嚴格準入門檻,自主參試品種的真實性、抗性、轉基因檢測樣品統一抽取,隨機抽樣后密碼編號送至檢測單位,確保檢測數據真實可靠。嚴把方案審核,組織專家對各渠道試驗方案進行認真審核,對不符合要求的及時駁回整改,嚴禁問題品種、問題方案下地,確保試驗科學開展。嚴肅試驗安排,從2019年開始,要求30%自主生產試驗點安排在指定試驗點,與省統一試驗同點試驗觀測,確保自主試驗數據的客觀公正和準確。
事中嚴格過程管控。強化試驗質量監管,從2019年開始,四川省率先開展全覆蓋自主試驗檢查,將各渠道自主試驗全部納入省級統一管理,累計淘汰試驗品種88個,一票否決品種26個,通過近幾年檢查,自主試驗點質量合格率提升了20多個百分點。加強關鍵指標監管,對在指定地點開展的自主試驗集中觀測,組織專家進行田間考察和現場測產,并組織對自主試驗總結進行審核,嚴格把關品種晉級標準。把好品種安全關,對進入生產試驗環節的各渠道試驗品種和引種備案品種統一開展種植鑒評,對遺傳穩定性和抗病、抗高溫、抗低溫等安全性存在問題的品種實行一票否決,既把住了品種入市前的安全關口,又對自主試驗等進行了驗證和監督。2019年以來,四川省已累計淘汰品種29個,緩審品種103個。
事后強化監測跟蹤。建立品種DNA分子“身份證”,建立省級水稻、玉米親本DNA指紋庫,對申請審定品種的雙親進行同質化檢查,及時為新親本建立DNA“身份證”,從源頭上打擊假冒侵權品種。重點抽檢跟蹤,將自主試驗渠道審定和引種備案品種作為全省種子市場抽檢、品種安全性跟蹤監測的重點,加強品種真實性監測和風險評估。
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制度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品種試驗為審定制度提供了基礎支撐和科學依據。下一步,四川省將深入實施種業振興市場凈化行動,嚴格品種審定試驗管理,繼續扎實推進綠色通道和聯合體專項整治,優化完善自主試驗管理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自主試驗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增強品種審定的有效性和權威性,營造激勵創新、保護創新的良好氛圍。
來源丨農財君綜合整理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