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黑龍江,正是水稻育秧的時節。走進黑龍江省北林區秦家鎮盛昌農業智能溫室大棚,一片繁忙景象。十幾名工人在育秧專家的指導下正在向育秧盤內撒種、篩土。在工人旁邊,一袋袋用白色帆布袋包裝好的種子正等著裝盤。
一道道工序,嚴格按照育秧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放眼望去,5000平方米的大棚內有2/3的面積已經完成作業。
高在哪里?這個大棚有個5G智能化控制“大腦”,也就是這個大棚的核心控制系統。整棟大棚近5000平方米,近3萬盤育秧盤靠人工一個個查看不現實,但是有了這個5G“大腦”,一切都變得簡單起來。
“你看看這個。”王會從土里拔出一個類似插頭的東西。“這是一個傳感器,能探測到土壤的濕度、溫度,然后將探測的數據發回‘大腦’,‘大腦’就會根據這個數據發出指令,完全不用人工控制,而且比人看得更精準。”
如果溫度低于秧苗適應溫度,傳感器將秧苗的需求傳至“大腦”,“大腦”就會發出指令,打開遮陽板,讓外面的陽光照射進來。
升高溫度好辦,那要是溫度太高了,想降低溫度怎么辦呢?
“你再看看這個。”王會手指向一面墻壁。“這叫水簾,專門負責降溫的。”整整一面墻壁,掛滿了類似暖氣片結構的設備。王會打開地面的一塊地板,一股涼氣從下面傳了上來。“這是一口深水井,抽上來的水溫極低。如果大棚內溫度過高,系統就會自動將冷水抽到水簾中,在水簾中進行循環,你再看看對面墻上。”
記者抬眼望去,8臺風機并排安裝在大棚的墻壁上。“冷水在水簾里循環,打開對面的風機,將水簾產生的冷風在大棚內循環,溫度就降下來了。達到秧苗生長的適應溫度后,循環自動停止。”王會介紹。
缺水更好辦,上千個噴淋頭,在“大腦”的指揮下,可以集團“作戰”,亦可“單兵”沖鋒,指哪兒打哪兒,不差分毫。
為啥需要這么高的科技范?因為這個大棚擔負的責任重大。
“這個智能大棚是黑龍江省水稻種子區域性試驗點。也就是說,各個種子培育機構、種子培育企業每年要繁育的水稻種子審定前,都要拿到這里進行測產、抗倒伏、抗病試驗,以達到國家優質米標準。”該公司科研部主任侯麗云介紹。
目前,在這個大棚里有省級品比試驗93份材料,普通區試14份材料,糯稻區試7份材料,香區試13份材料,糯稻生試3份材料,香生試2份材料。
“在這里也有我們公司小區試驗品種共1692份材料,雜交500份材料,參加試驗品種共116份材料。然后,我們將獲得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獲得最佳品種。”王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