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把推動種業科技創新作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實際行動,把助力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以農立校的“看家本領”,主動擔當、有力作為,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
打出助力種業振興“組合拳”。下好先手棋,統籌謀劃助力打贏種業翻身仗的“作戰圖”。學校緊緊圍繞種業科技領域攻關重點、難點與堵點,圍繞農作物、畜禽、園藝、草業等種業全鏈條重大需求,出臺“種業科技創新十大行動”,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品種培育、人才培養、成果轉化等十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布局,分領域制定落實行動方案的任務目標、實現路徑和具體舉措,直面問題、掛圖作戰。建好智囊團,提供高質量政策建議和戰略參考。成立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國家農業科技戰略智庫聯盟,打造高水平特色智庫平臺,提出“中國綠色種業發展戰略建議”。守好主陣地,構建覆蓋全國主產區育種基地群。構建“國家級平臺+省部級平臺+區域研究院+各地教授工作站、試驗站”模式,在主要糧食產區、主要畜禽育種企業布局各類平臺126個。獲批建設標桿實驗室畜禽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首個“農業農村部基因編輯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省部級基因編輯開發利用平臺,落地建設教育部農學領域唯一的“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建好“突擊隊”,打造有組織攻關戰略力量。出臺學校《緊密合作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團隊建設方案》,集中相關領域頂尖團隊和科研人員,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打破學科壁壘、創新體制機制,實施團隊考核、長周期分類評價,集中優勢力量、形成攻關合力。打好“聯合戰”,打開校地、校企合作共贏新局面。圍繞玉米、小麥、蛋雞、肉雞、奶牛、北京鴨、生豬等主要農作物和畜禽種業,與中化、華為、首農、大北農等高水平企業深度合作開展智能育種、營養健康農作物、畜禽重大新品種培育等領域深化合作。深度參與北京平谷區種業中關村、通州區種業園建設,在河北涿州建設國家作物分子育種創新中心、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海南三亞成立國際玉米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心。
種業創新產出重大標志性成果。基礎研究取得國際一流成果。首次從玉米野生祖先種中克隆了改良玉米株型、密植增產和控制穗行數的關鍵基因。系統解析了水稻馴化過程中株型、穗型、落粒性和芒性改變及產量性狀改良的分子機制。部分共性技術研發躋身全球前列,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物基因編輯器。育成系列高效玉米單倍體誘導系,創建高效的玉米單倍體技術高效體系,國內100多家育種企業、事業單位大規模推廣應用。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畜禽干細胞育種理論技術框架,并被中國工程院列為顛覆性育種技術。種質資源創新及新品種培育打破國際壟斷。培育了“沃德188”白羽肉雞新品種,打破了卡脖子技術瓶頸。發掘出一批小麥抗病耐熱優質的種質資源和抗性顯著提高的基因資源,育成了高產耐熱小麥新品種“農大5181”。
面向“十四五”,推動實現高水平種業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農業大學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下一步,中國農業大學將主要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國家種業創新“百年樹人”培養計劃,提升培養質量。建設種業未來技術學院,加強生物育種“強基計劃”本碩博學術型人才培養,支持“中國種業菁英班”“牛精英”等實踐型人才培育,面向種業企業一線需求,專門培育育種工程博士,為種業振興提供人才支撐。二是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種業創新領軍人才,打造戰略科技力量。以教育部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畜禽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為試點,以團隊負責人為核心,形成更高水平的實體性團隊,統一調動人、財、物,形成學科聯合優勢,推進有組織科研。三是推動種業相關校企校地協同創新攻關,打造國際種業硅谷。創新發展理念,探索與企業聯合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分工明確、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運行機制。建立開放共享的種業國際合作模式,籌劃在北京平谷國家農業創新港建設國際種業硅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