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抗條銹病已成為四川省小麥品種“出廠標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3-04-19  來源:四川農民日報  作者:記者?楊都  瀏覽次數:409
 
 抗條銹病已成我省小麥品種“出廠標配”

“四好”綜防技術管護 小麥有望豐產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都 文
      
      4月10日,在南充市西充縣義興鎮和青獅鎮交界地區的一塊麥田里,部分作物的葉片上出現了橙黃色斑塊,遠看猶如一層鐵銹。但在一旁的大片生產田中,小麥郁郁蔥蔥,長勢良好。一路之隔,為何存在如此差異?
      
      一旦發現品種感染條銹病到一定級別,一票否決!
      
      2600余份小麥材料接受鑒定考驗
      
      “這是典型的小麥條銹病癥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麥類作物四川創新團隊病蟲害防控崗位專家、省農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夏先全告訴記者。
      
      “田間一共有來自省內外的2600余份小麥材料,還有100余份進行區試的小麥新品種。”夏先全介紹,這片田地是我省開展小麥品種抗病性鑒定與病蟲害綠色防控的點位之一,課題組通過在田間和外圍專門設置“川育12”“銘賢169”等高感條銹病小麥品種作為誘發株,用于篩選小麥抗性材料。
      
      影響我省小麥生產的病害主要有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小麥條銹病是隨氣流傳播、跨區域流行的重大病害。”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成都綜合試驗站成員、省農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魏會廷介紹,小麥條銹病主要危害上部的功能葉片,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長條狀鐵銹色夏孢子堆,葉片背面,發病部位褪綠變黃。隨著病情的發展,嚴重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造成籽粒灌漿不充分,千粒重下降,導致產量降低、品質下降。
      
      事實上,抗條銹病已成為我省小麥品種的“出廠標配”。“一旦發現品種感染條銹病到一定級別,便一票否決。”夏先全透露,按照四川省種子管理站和四川省小麥品審委員會的明確規定,凡是通過省區試的小麥品種(系),都必須有良好的抗病性。其中,中感至高感條銹病以及連續兩年高感白粉病、連續兩年高感赤霉病的小麥品種,不得通過審定。
      
      “未受感染的健康小麥體內或許隱藏著某種抗病基因。”夏先全說,四川是全國小麥條銹病菌向東部麥區傳播的重要菌源區之一,得益于抗條銹病品種在四川的大面積推廣和應用,條銹菌沒有足夠的可侵染寄主,從而保障下游地區的小麥生產安全。
      
      像這樣的點位在全省一共有8個。“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需要‘天府良種’作為支撐。”夏先全介紹,除了南充市,課題組還在成都市、綿陽市、廣安市、宜賓市等8地根據區域發病特性進行設置,對小麥新品種進行條銹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蟲等病蟲害抗性鑒定試驗以及相關病原菌研究。
      
      采用“四好”綜防技術,條銹病、白粉病防治效果超95%
      
      實現“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
      
      一路之隔,連片綠油油的麥浪格外亮眼。田邊一位老者難掩喜悅,他叫郭槐林,是眼前30余畝小麥田的主人。“抗病就是好品種,今年的病蟲害比上一年還輕。”種了幾十年小麥的郭槐林告訴記者,今年他主要種植“南麥941”和“南麥660”兩個品種,按照專家的技術指導使用他們提供的藥劑,“南麥941”只在關鍵節點施了1次藥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不錯。
      
      “這是我們課題組研發的‘四好’綜防技術在發揮作用。”魏會廷說。
      
      郭槐林口中的“好品種”是“四好”綜防技術中的第一道“安全栓”,即通過多年多點精準鑒定篩選適合不同生態區的抗性適宜品種。
      
      “僅僅靠好品種是不夠的,還要有好的配套技術。”夏先全進一步解釋,所謂“四好”,就是在好品種的基礎上,抓住病蟲害防治關鍵好時機,優選高效低毒低殘留好農藥,因地制宜采用噴霧器械和“一噴多防”等好方式。
      
      在“四好”綜防技術的綜合管護下,小麥主要病蟲害防控降本增效得以實現。西充縣龍鳳桃源家庭農場主張昭武感慨:“種了好品種,農藥化肥的用量少了,產量上來了!”往年其種植的小麥平均畝產只有300公斤至350公斤,按照今年的長勢,預計畝產在400公斤左右。
      
      夏先全介紹,省農科院植保所研制的小麥主要病蟲害“四好”綜防技術在當地進行了50畝核心示范試驗。
      
      當天,省農業農村廳邀請同行專家開展田間調查,發現采用該技術大面積示范的田塊,條銹病、白粉病總體防治效果達95%以上,田間赤霉病發生不明顯,蚜蟲零星輕微發生,未達防治標準。評審專家組組長、四川省種子站副站長何芳介紹,該技術實施下,對比當地農戶藥劑防治次數減少了1—2次,農藥減量25%以上,達到了“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的目的。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