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奮進的春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種業。
農業農村部公布首批可供利用的農作物種質資源目錄;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座談會召開;多個科研院校合作揭示作物主效耐堿基因;先正達集團謀求上市;大北農將種業作為第一戰略重點……
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再次強調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
種強方能農強,農強方能國強。
步入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第三年,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都要求種業能夠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為何要種強?如何聚勢?能否躍升?怎么驅動?

海南三亞崖州灣畔,溝壟縱橫,良田萬畝。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上孕育出萬千良種。
種強——
為何非干不可
北京密云,“玉米團長”趙久然在地里看完品種匆匆趕往海南,馬不停蹄;
湖南長沙,水稻育種家楊遠柱在寧鄉關山村的育種基地穿梭,查看植株長勢;
海南三亞,育種家鄭淑云提著一網袋材料,開始了新一天的科研……
假如給中國種業的當下賦一個關鍵詞,“振興”最為恰當——
自2021年中央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及社會各界合力推進種業振興,有信心、有干勁。修改《種子法》,修訂《畜牧法》,啟動實施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遴選270家骨干企業形成種業振興企業陣型,優化調整國家農作物和畜禽制繁種基地……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
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在一系列有力舉措推動下,我國玉米、蔬菜、白羽肉雞等自主種源比例穩步提升,農作物自主品種面積占比達到95%以上,靠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基礎更加堅實。2022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3731億斤,創歷史新高。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糧食生產連過數關,在新冠疫情多點散發、破紀錄北方秋汛、南方極端高溫干旱、農資價格高位運行等困難下取得的成績。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
不過,盤點中國種業家當,一系列短板仍在。
“新品種數不勝數,好品種屈指可數”,我國有全球人數最多的種業科研隊伍,有保存數量全球第二的種質資源,有連續5年位居世界第一的新品種權申請量,出大品種、大企業的能力卻沒有達到同等水平。
怎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怎么讓“種業論文強國”“種業專利大國”造就“種業強國”?在思考,也在出發。
新的出發,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新形勢,錨定建設農業強國新任務——
“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這是我國對國際局勢最嚴峻的判斷。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
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應對重大考驗,只有加快農業強國建設,在重要農產品供給、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不受制于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能把牢發展主動權。
糧安天下,種子為基。很少有人知道,1995年以前的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從凈出口國到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如此巨大的轉變是因為一粒種子——國產大豆單產低、效益差、競爭力不足。
一粒種子也能撐起一個產業。上世紀90年代,我國黃河流域棉區大面積暴發棉鈴蟲,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國產抗蟲棉品種的成功培育,打破了跨國公司技術壟斷,目前,國產抗蟲棉市場占有率達到99%以上,減少農藥用量65萬噸,帶動新增產值累計1000億元。
顯然,對一個國家而言,種業水平關系百姓的“飯碗”端不端得穩,更關系到國際競爭中一個民族的主動權。
緊盯重點任務,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專節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剛剛結束的兩會,也提出要把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作為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
聚勢——
理順四個關系
北京著力打造“種業之都”、海南打造南繁硅谷、四川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河南高標準建設“中原農谷”、湖南推動岳麓山實驗室交付入駐、甘肅打造全國玉米制種基地;
黑龍江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福建建設“中國稻種基地”、吉林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
各省推進種業振興呈你追我趕、百舸爭流之勢。
2021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要求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提出了“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的總體安排。
錨定目標,蹄疾步穩。各部門各有關方面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高站位低落腳,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盡職擔當,簇擁前行。步入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的第三年,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大行動已初見成效。
啟動實施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建成了世界一流的國家農作物、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各種動工,堅持破立結合修改《種子法》,修訂《畜牧法》,在制度上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以堅決態度打擊侵權違法行為,在夯實種業振興資源基礎和法治基礎上邁出重要一步。
審定通過自主培育的“圣澤901”等三個自主白羽肉雞品種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現在已經超過15%,打破了國外種源壟斷。自主研發“基因剪刀”,國產基因編輯工具實現了零的的突破,在推進種業振興種源攻關和底盤技術上邁出重要一步。
著眼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堅持百里挑一,從全國遴選了270家骨干企業,形成種業振興企業陣型,優化調整國家農作物和畜禽制繁種基地,供種保障率由70%提高到75%,在培育種業振興市場主體和種源保障能力上邁出重要一步。
聚勢謀遠,知難而上。推進種業振興還要處理好四個關系。
要中央統領,也要地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種業法規不斷完善,改革政策逐步強化,種業發展環境日益向好。讓政策落地生根,讓制度發揮效力,關鍵在明確責任分工。中央抓好頂層設計,定方向做統籌,地方根據經濟社會實際和具體產業,抓執行抓落實,不搞低水平重復。中央地方形成合力,全國上下一盤棋。
要政府指導,也要市場調節——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種業市場,產業鏈完整但市場主體“多小散弱”。政府要配套完善支持政策,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解決市場不愿意干或干不好的事。市場要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增強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競爭力,加快培育構建大中小、多層次、協調發展的企業基礎和產業發展格局。
要推進創新,更要強化保護——要下大氣力支持和推進種業創新,充分發揮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核心主體作用。推進種業創新,必須保護創新者權益,核心在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品種管理和市場監管。在保護上既要保護種質資源,又要保護植物新品種權等種業創新成果。通過全面提高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真正實現種業創新發展。
要國內市場,更要走向世界——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對外開放。中國種業與世界同頻共振。目前國外種企以獨資、合資等形式在國內開展業務。要多走出去,參與國際活動,學習國外經驗。要推進種業創新國際合作,與國外科研機構依法共建研發平臺,共享科研成果。要歡迎國外種企依法到中國投資,引進先進理念、優異資源、關鍵技術和高端人才。
躍升——
后來者能否居上
遠在大洋彼岸的阿根廷是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如今這片異國沃土即將種上來自中國的轉基因作物。
國內種業龍頭大北農集團的大豆性狀產品已獲阿根廷種植許可,在國內獲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公司在南美洲設立子公司,正全力推進“種出豆進”戰略,以期更好地保障國家大豆安全。
放眼世界,農業強國紛紛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迎來以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轉基因等生物育種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潛力巨大,是農業強國科技競爭的焦點,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先導和引領作用。
這是種業科技的重大變革,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堪比現代信息技術對工業發展的影響,直接關系我們能否及時跟上世界農業強國的步伐。
14億多人要吃飯,耕地就這么多。
我國人多地少水缺,水旱災害頻繁,病蟲害發生率高,飼料糧進口對外依存度過高。每年進口大豆超9000萬噸,且大部分為轉基因,耗費4000億元人民幣。“能夠大量進口轉基因,卻不能在本土種植生產,邏輯無法自洽。”
近年來我國種業科技進步顯著,但距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以中外玉米大豆單產差距不斷擴大的現實為例,1995年美國的玉米平均畝產高出中國147公斤,2021年高出349公斤。1995年美國、巴西的大豆平均畝產分別高出中國47、36公斤,2021年分別高出101、107公斤。
破解農業發展瓶頸,促進糧食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生物育種是農業領域的革命性技術。數據顯示,生物育種助力農作物單產大幅提升。生物育種產業化可讓大田作物增產10~15%,效率提升15~20%,品質提升2~4%,可進一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減少進口依賴。
1996年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以來。世界種業催生了三次并購潮。2016至2017年期間,拜耳收購孟山都,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陶氏與杜邦合并,并購規模達2000億美元。
可以說,生物技術加速了農業全球化和資本化。因為生物技術具有跨越物種、品種和時空的能力,這種能力的表達穩定且可預測,最終使種業第一次具備與資本對話的通用語言和對價能力。
目前,德國拜耳、美國科迪華占全球種子市場份額40%以上。這些企業將自主研發和產學研聯合創新緊密結合,美國科迪華和德國拜耳的種業總部都有數千名科研人員。科迪華在玉米領域擁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分子育種專利、掌握60%以上的種質資源。拜耳的轉基因育種技術全球領先,是其強大競爭力的根本。
生物育種產業化,是中國種業實現躍升,趕超農業強國的最優路徑。
2022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有序擴大試點范圍,規范種植管理。可以看出,發展農業轉基因已是國家戰略需求。
讓種業企業強起來是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的核心。深化種業“放管服”改革,促進產學研結合協同,推進“育繁推”一體化,讓市場力量成為資源整合、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生物技術的發展加速種業并購和整合,令種業迅速集中,形成技術和資源壟斷。生物技術的持續強勢改寫了傳統種業游戲規則,打破了傳統種業邊界。資本介入使種業整體發展提速,產業分化明顯。
隨著生物育種產業化加快推進,中國種業企業迎來“洗牌”。參照發達國家經驗,未來的中國種子企業數量將大幅下降,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以小品種為基礎的小公司將轉型、被并購或消失。小品種的局部優勢將不復存在,品種數量將減少,大品種的推廣面積擴大。基因性狀高度集中,種子公司多選擇在當地市場表現排名數一數二的基因。
截至目前,國內共有13個玉米、4個大豆、2個水稻轉基因項目獲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大北農、隆平高科、中國種子集團、杭州瑞豐生物等企業在列。不少種業企業正積極研發儲備第二代、第三代轉基因性狀產品。
需注意的是處理好生物育種與常規育種的關系。常規育種是品種改良的基礎,生物育種需在常規育種基礎上創制育種材料、提高育種定向性、精準性。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兩者潛力,系統推進,相得益彰,不能顧此失彼。關鍵要在保持常規育種優勢的前提下,更突出生物育種的創新應用。“生物育種技術是對現行品種進行補充、豐富和修飾,自身骨架硬加上先進的生物技術是培育優良品種兩大法寶。”
驅動——
平臺如何賦能
位于三亞崖州的中國農業大學海南育種基地,科研人員正在進行玉米材料收獲。10公里外,一座種業科技創新城加速崛起。
海南,在中國種業版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基礎性作用。得益于獨特位置和光熱資源,這里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南繁育種基地。通過南繁,我國主要農作物完成6次至7次更新換代,每次品種更新的增產幅度都在10%以上。我國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都經過南繁加代選育。
推進種業振興,把南繁基地建成“南繁硅谷”!
海南陸續出臺政策并高標準實施,下決心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2018-2035)》《南繁科技城產業規劃(2021-2035年)》等相繼落地,《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2021—2030年)》加速制定出臺,發展脈動愈發強勁。
5040畝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全面建成投用,20多家單位進駐并開展工作;南繁服務站(安馬洋)、南繁服務站(坡田洋)相繼揭牌,深化南繁“一體兩翼”新格局;崖州灣科技城持續優化惠企政策,助力高科技種業企業創新發展。
建硅谷,要能留住人。
“過去,玉米材料在海南加代繁育后,仍要送回北京鑒定。現在,我們全程的科研都能在這里完成了。”近年來,隨著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掛牌,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始與實驗室開展專業人才階段性聯合培養。如今,海南專項研究生近3000人。更多年輕科研人員來到海南,留在了海南。
平臺能夠聚起強大合力。
集中力量攻堅種業振興,2021年,中國種子大會從北京搬到海南。設論壇、搭平臺、展成果、聚智慧、引發展,大會規格一年高過一年,參會人員熱情一年蓋過一年。
冬去春來,海南三亞,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即將開啟。大會圍繞《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和南繁硅谷建設,于4月1日至4日舉行,注冊參會人數已超過3000。
以產業聚智,團結出戰斗力——
云集國內外院士專家,成為建言種業發展的講堂。
李家洋、鄧秀新、劉旭、萬建民、李天來、錢前、許為鋼、任長忠、翟虎渠、費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賈銀鎖等10余位院士領銜,各領域150多位杰出專家企業家代表出席報告。
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今年大會還增設生物育種產業化論壇、舉辦九三南繁科學論壇、優化信用骨干企業家論壇、擴充特色作物種業發展論壇、合并種業服務論壇。會期將進行一系列業界影響較大的簽約、發布活動,促進融合發展。
以合作聚心,團結出發展力——
匯聚涓涓力量,成為展示種業成果,推動種業合作的平臺。
在三亞市崖州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地,來自264家單位的近2000個品種正在展示。
50多家種業及產業鏈相關企業集中亮相。大北農集團是本屆大會特別贊助單位。九圣禾種業、荃銀高科、中投公司、一知農業、隆平高科、登海種業、寧夏泰金種業、作物科學亞洲協會、先正達集團中國、新銳恒豐、南京凱博睿、合肥博創、技豐種業、廣東和利農、大華種業、武漢亞非、北京順鑫、隆平生物、舜豐生物、海南省農墾集團、崖州灣科技城等種企及相關單位以多種形式參展,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種業合作。
種強方能農強,農強方能國強。
錨定目標、多措并舉、久久為功,全面推進種業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策劃丨李曉芬 劉探
記者丨張植宏 葉鳳林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