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現代種業產業園,鴻翔種業的生產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加工、灌袋、包裝等流水作業一氣呵成,配備的4條果穗烘干線國際領先,兩座全數控種子加工廠年可加工種子5000萬公斤以上。目前,鴻翔種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品種達到69個,高質量的玉米種子正從這里走向全國大市場。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也是農業產業鏈上的起點。
小小的種子,連著百姓飯碗,關乎國家戰略。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要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規范種植管理。這為我市推動種業振興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種業全產業鏈指明了方向。
作為農業大市,長春將如何做強農業“芯片”?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種業全產業鏈聯動作用,加強與科研院所、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快一批重大種業科技項目落地,優化種子市場秩序,科學指導廣大農民選種、用種……2022年,我市持續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黑土地注入“硬核”生產力,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
以“鏈”強“芯”。按照“抓種業、強支撐”的工作思路,我市組織實施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建設,重點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先后建立起種子研發中心、科研實驗站等育種基地,打造集育種科研、品種中試、加工倉儲、銷售物流、技術示范于一體的現代種業創新高地。
一粒種,一顆“芯”——在希望的田野上破土生長!
集聚“孵”良種
——壯大種業鏈條規模
眼下正值種子生產旺季,位于公主嶺市的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3條玉米種子生產線開足馬力,每天加工種子25萬公斤。
“這些種子都是由省農科院自主研發的新品種,抗性好、產量高、密植好。依托成熟的育繁推體系,我們將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進行生產推廣,每年都會有十多個玉米品種進入加工環節。”企業負責人介紹說。
在東北三省種子集散地公主嶺市,一個國家級現代種業產業園正全力推進建設。作為玉米、水稻等種子的重要研發基地,公主嶺市持證的種子生產企業達55家,年生產種子7400萬公斤,占全省用種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種業翻身仗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隨著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在公主嶺市揭牌,種企和科研單位正向此集聚。去年,我市充分整合產業鏈上游資源,以公主嶺種子產業為基礎,以吉林長春國家農高區為核心,重點建設國內高水平的百萬畝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加快推進中國農科院、先正達、隆平高科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業落地,強強聯合承接研發項目,推動種業科研成果轉化。
上下游聯動,使種業產業鏈規模快速壯大。
“我們與中科院合作研發的抗大斑病‘CR基因’,已成功導入早熟品種,比常規玉米品種增產10%~20%,將在全省大面積推廣。”鴻翔種業相關負責人說,公司年均科研投入在2000萬元左右,以建設國際先進的生物育種科研中心為依托,今年不僅要擴大育種面積,再上一條生產線,還要建立種子研發中心、科研實驗站,致力于打造中國玉米種業“硅谷”。
十年“磨”一種
——種業振興關鍵在創新
來到長春市農業科學院,首先就被周邊寬敞的試驗田吸引,黑色的土地在陽光下泛著光澤,大田上的物聯網設備隨時將地溫、土壤墑情等信息傳到數據中心,為科研人員研判種子和土壤如何匹配提供依據。
依托成熟的育種體系,市農科院以玉米、水稻、大豆、雜糧為主攻方向,選育出一系列適宜長春地區種植的新品種,推陳出新引導農民優化種植品種。外設在海南的南繁育種基地,承擔著我市南繁加代育種、原種擴繁和資源創新等重要任務。
“現在的水稻新品種選育,正朝著優質、高產、抗病性強的方向發展。”市農科院水稻育種研究所所長金玄吉說,水稻育種是個艱辛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培育一個新品種要一代代雜交、一代代篩選,平均經過5~8代才能成功。
新品種是如何入選的呢?市農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新品種往往要在上百個種質資源中,經過預試試驗、區試試驗、生產試驗等一系列研究環節,并將最新科研成果在各糧食主產區示范種植。”在南繁加代育種的促進下,市農科院先后育出農作物新品種64個,其中玉米24個、大豆31個、水稻9個,已成為我市農業領域重要的科研育種平臺。
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我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常年玉米種植面積在2000萬畝左右。而對于玉米種子而言,從誕生、選育到制種、量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日前,2022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正式發布了35項“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由省農業科學院、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選育的矮稈耐密宜籽粒機收玉米新品種“吉單436”入選。
“種子從進入市場到大面積推廣,往往需要通過科企深化合作,最終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長劉文國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玉米品種以雜交為主,故而研發育種時需要選擇育種親本,進行雜交組配和試驗,這個階段一般要經過10年的探索實踐。
田里“做”示范
——解鎖種子提質“密碼”
“良田用上良種,才能多產好糧。”備耕時節,位于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的眾一合作社有了大動作——為示范田里的品種更新換代。今年,該合作社將在5公頃的示范田里種植1500個玉米品種,“哪個品種長勢好、產量高,我們就會在下一年大規模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陳忠國說。
秸稈整齊,粗壯不倒;穗大粒多,籽粒飽滿;色澤一致,抗病性強;產量高穩,抗旱耐澇……經過十幾年的示范種植,眾一合作社總結出優質玉米種子的優質“密碼”,讓許多農民的選種更加獨到,逐漸變成了專家型農民。
“就拿產量來說,我們一般通過比較玉米種子的千粒重量,來判斷產量表現。”今年,眾一合作社種植了450公頃玉米,其中“天育108”就是他們千里挑一的品種,種植面積占合作社總種植面積的三成以上。陳忠國告訴記者,合作社的示范種植搭配農業部門的科學指導,讓選種更加得心應手。
近年來,我市農業部門主推“定位優選”法,即根據農作物的最佳遺傳優勢部位進行選種,也叫定位選種。“這樣可以把該品種的優良性全部遺傳給下一代,有效地發揮良種的增產性能。”在農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郝彥德看來,農民選種還是要先了解品種的特性,根據土壤情況優中選優,“對于玉米這樣的中部優勢作物,其最佳遺傳優勢部位是果穗中下部,選用這一部位的籽粒做種,比用頂部的增產35%左右。”
強化日常監管,重點檢查制種基地種源,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盜取親本、搶購套購等違法行為;嚴把市場關,對轄區種企生產、外調、庫存種子全部進行監督抽檢,嚴查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強化電商渠道種子經營行為監管……隨著種業法律法規及質量標準體系的逐步健全、種業監管手段和能力的顯著提升,我市種業市場監管取得明顯成效。
▲ 2022年,我市持續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黑土地注入“硬核”生產力,全市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
▲ 市農科院先后育出農作物新品種64個,其中玉米24個、大豆31個、水稻9個,已成為我市農業領域重要的科研育種平臺。
▲ 公主嶺市持證的種子生產企業達55家,年生產種子達7400萬公斤,占全省用種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