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加快生物育種商業化步伐,重視生物育種帶來的產業變革。在產業方面,掌握優質品牌及轉基因等核心技術的種業龍頭企業有望領跑賽道;在資本方面,種業概念股或站上風口。
「種業企業迎來紅利」
目前,我國種業產業集中度較低,種業企業 “多、小、散”特點明顯,總體市場份額較低。未來,種業企業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抓住機遇的企業有望成為“頭號種子”。
生物育種或將成為種業企業突圍的關鍵。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全面實施生物育種重大項目,扎實推進國家育種聯合攻關和畜禽遺傳改良計劃,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有序擴大試點范圍,規范種植管理。
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許勇對記者表示,要將科研院所的創新要素高效整合到商業化育種體系的企業中。同時,還要通過大力提升已有的育種技術,培養市場緊缺的、引領發展方向的新品種來提升種業企業的競爭力。
我國種業上市企業均將重金投入到生物育種上。大北農集團旗下北京創種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公司的種業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銷售額10%以上的規模。首農食品集團也表示,形成國內領先的種業科技資源和創新成果一直是其現在及未來進一步深耕的方向。
荃銀高科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荃銀農科院不斷提高新品種選育、新技術研究和科技服務水平,未來也會重點布局前沿的生物育種技術。
「資本市場需要“一把火”」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種業股卻迎來“集體跳水”。2月14日是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后的首日,截至當日收盤,荃銀高科、敦煌種業跌超7%,秋樂種業跌超4%,農發種業、隆平高科、豐樂種業等多股飄綠。
有了政策的支持,種業企業或還需要再“加把干勁”。科創中國高丞鄉創服務團團長孫文華表示,國內種業企業本身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受限于農產品種植規模,需要依賴產品質量和價格。我國目前種業市場的主要力量還是國際巨頭。
“要做強種業企業,關鍵還得靠資金。”一位研究種業板塊的金融從業人員對記者表示,“尤其是生物育種,培養新品種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這需要資本市場的支持。”
“種業將迎來‘風口期’”。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表示,從種業企業的數量上看,我國持證的種業企業約有6400家,其中82%是銷售企業,同質化嚴重、行業集中度低;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的種業產業鏈研發、生產、推廣和銷售實施主體不同,條塊分割的格局難以促進產業鏈的良性循環;從育種水平上看,水稻、小麥兩大口糧及一些特有品種在育種技術上有優勢,但商業育種能力弱、缺少核心品種。
國金證券認為,隨著我國對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層層加碼和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進程,種業競爭格局有望改善,具有核心育種優勢的龍頭種企有望快速發展。
「種業企業打響突圍戰」
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吳桂琴對記者表示,種子從科研走到應用環節,企業最了解市場的需求,也希望參與并主導應用型研究,實踐“以市場為導向,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核心”的育種理念。
“種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理解為在育種研發、差異化競爭、營銷體系、現代化服務等方面的突破能力,是衡量種業企業創新力的重要因素。”袁帥表示,“政策強調種業發展,對種業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起到了敦促和引導作用。種業企業要強化新品種的研發能力,通過打造‘育、繁、推’全產業鏈一體化來應對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需求。”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完成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構建開放協作、共享應用的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評價機制。這或也意味著,轉基因技術儲備豐富、轉基因性狀研發領先、品種競爭力強勁的種業龍頭企業或將迎來高關注度,如隆平高科、登海種業、大北農等龍頭種業企業有望率先突圍。
天風證券研報測算,在轉基因商業化落地后,我國轉基因種子(玉米、大豆)的出廠口徑規模有望達到432億元,利潤有望達到130億元。
廣發證券表示,轉基因商業化是大勢所趨,應重點關注商業化時間節點。轉基因玉米產業化應用試點供種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考慮到行業現狀,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是影響未來行業盈利的關鍵變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