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9時許,室外氣溫跌破0℃。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鄭慧瓊,走進人工氣候室。這一天,正是她在工作日歷上備忘給“太空擬南芥”澆水的日子。

鄭慧瓊為擬南芥剪種。受訪者供圖
“學生們都回家過年了,這些植物可不能渴著了。”鄭慧瓊說,研究太空植物27年的她,早已對它們產生了深厚感情。
與此同時,研究團隊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也系統地研究了空間微重力對植物開花的影響。記者跟隨鄭慧瓊來到編號為367的一間溫室,只見約10平方米的空間,種植了不少擬南芥,在22℃的室溫下,一片綠意盎然,其中既有從天宮二號返回的種子,也有從問天實驗艙返回的種子,以及在地面常規種植的對照組。
鄭慧瓊走到她最掛念的兩盆“問天擬南芥”面前,仔細觀察了一番,面露欣喜之色。原來,它們不僅開出了微小的白色花朵,還在果莢上結出了淡褐色的種子。“這是太空擬南芥的第二代種子,又可以拿來繁殖下一代了!”鄭慧瓊小心翼翼地剪下了種子。不管是“天宮二號擬南芥”,還是“問天擬南芥”,看上去都比地面對照組要矮許多。
“它們都受到了空間環境微重力的影響,具體有哪些差異,我們還在進一步分析中,為未來在空間生命生態支持系統中培養植物做準備。”鄭慧瓊一邊告訴記者,一邊給擬南芥拍照。見一株“天宮二號擬南芥”的插桿有些傾斜,她熟練地為它重新捆綁了一番。
記者注意到,有的盆栽擬南芥葉片肥厚,有的則結籽數較多。“這些品種的‘母本’其實是同一個,我們敲除了不同的基因而已。擬南芥是一種模式植物,通過研究它可以為其他農作物提供參考,比如,通過控制植物開花來改良葉子類蔬菜,或油料作物的生產。”鄭慧瓊說。忙碌了一個多小時,鄭慧瓊回到辦公室,登錄系統查看了一下留在問天實驗艙的再生稻。
此前,在我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生命科學項目中,她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在空間嘗試了再生稻技術。“元旦那天,新長出的稻葉還是綠色的,如今已經抽穗結籽了。”鄭慧瓊話里透著欣慰和期待,“春節后,我們計劃播種太空水稻種子,到時候有得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