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專用,淀粉加工更“專業”
——加工馬鈴薯新品種“東農310”推廣實踐啟示
近日,記者參加一個馬鈴薯產業的線上研討會,會議間隙抓緊時間對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東北農業大學馬鈴薯遺傳育種與栽培團隊負責人石瑛等專家進行了采訪,解開了記者心中的一個謎團。
那是發生在今年八九月間的事。
據報道,當時在陜西榆林和內蒙古烏蘭察布分別舉行了兩場田間測產活動,測產對象是加工型馬鈴薯品種“東農310”。測產結果為:榆林畝產達3.9噸,塊莖干物質含量22.6%;烏蘭察布畝產為3.2噸,塊莖干物質含量24.4%,淀粉含量18.6%。而2021年榆林畝產高達4.8噸、塊莖干物質含量25%;烏蘭察布畝產為2.8噸、塊莖淀粉含量達19.65%。值得注意的是,兩地測產的時間分別比上年提早了27天和12天。
好端端的,為什么要早收測產呢?
石瑛介紹說,2022年對北方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而言算得上是個嚴寒之年。由于部分產區夏季干旱嚴重、秋季低溫與霜凍等災害天氣發生,導致主產區馬鈴薯鮮薯供給偏緊,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原料薯缺口約50%以上,一半左右的企業因無薯加工而未能開機生產。如果馬鈴薯提前采收仍然具備較高的品質和產量,不就給加工企業提早開工生產創造了機會嗎?
石瑛說,“東農310”是在東北地區選育的、生育日數90余天的加工專用型品種,是北方一季作馬鈴薯產區適合淀粉和全粉加工的優質原料薯品種,具有結薯早、薯塊膨大快、干物質積累早的特性,且耐瘠薄、適度耐旱。在種植地區水肥協調、綜合栽培技術配套優化的情況下,會提早結薯、縮短生長周期,適時早收也能獲得可觀的產量和淀粉含量。
有了品質穩定的專用型馬鈴薯,加工企業與種植基地就可以放心簽訂原料薯收購訂單,既可以為加工企業的原料供應與產能提升提供可靠保障,也保證了種植戶的收益保持在合理區間。內蒙古華歐淀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瑞表示,“東農310”即便提早收獲,產量也可達3—4噸,淀粉含量也較高。他們近年來的同期收購價格為每單個淀粉含量65元(9月5日前價格,這是一種以質論價的定價方法),淀粉含量達到18%的原料薯價格每噸近1200元,按畝產3.5噸計算,農民的畝收入超過4000元,扣除種植管理成本2500~3000元不等,畝純收入可達1000元左右。像“東農310”這類的加工專用型品種,現已納入華歐公司高淀粉品種訂單名錄。
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烏蘭察布綜合試驗站站長、烏蘭察布市農業科學院院長尹玉和說,這個品種已經為附近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內蒙古察右后旗烏蘭哈達蘇木平地腦包村劉俊種了200畝“東農310”,9月18日收獲畝產達3.5噸,淀粉含量22.45%,被淀粉企業以每單個淀粉含量73元的價格收購,原料薯畝收入超5700元,凈收入達2000多元;四子王旗東八號鄉龍興泉村潘瑞峰,給武川一家淀粉企業種植訂單馬鈴薯,9月19日測產畝產達3.6噸,他說這個產量是一個“秋天的驚喜”;河北省康保縣丹清河鄉新廟子村李俊華種植了130多畝,因為霜凍來得早對產量有一定影響,9月20日測產畝產達3.2噸,按每噸1600元的價格銷售給圍場一家全粉加工企業……
市場上有沒有國外引進的加工型專用馬鈴薯呢?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呼和浩特綜合試驗站站長郭景山說,他參與過2005年國外高淀粉馬鈴薯品種的引種評價,從歐洲引入的馬鈴薯品種生育期很長,有的需要大肥大水、大劑量防病藥,種植成本高,難以滿足本地種植的需要。還是國內自育的品種更加適合本地的生態環境,抗病性和產量都好于其他很多同類品種。
作為“東農310”的選育者,石瑛極力提倡馬鈴薯品種專用化。她說,只把高淀粉品種用于淀粉加工,可以降低加工過程中的水電消耗、薯渣和蛋白汁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上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加工產品品質。用鮮食尾薯原料生產1噸淀粉需要8—10噸才行,而加工專用型原料薯5—6噸就夠了。這樣,原料成本、污染物排放、能耗都會大幅降低。像“東農310”這樣的國產專用型品種,可以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最大限度生產優質的專用原料薯,能滿足馬鈴薯加工業可持續發展對原料的剛性需求,且優質豐產抗病專用型品種的綠色種植還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助力馬鈴薯種植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的可持續,這才是馬鈴薯淀粉加工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出路。
據悉,2022年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成為“東農310”在北方主產區開展示范推廣的重要力量,位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的多家綜合試驗站,進行了引種和試驗示范。石瑛團隊作為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東北高產高效栽培崗位團隊,今年已將“馬鈴薯專用淀粉加工原料薯綠色生產技術”在東北區5個綜合試驗站開展了技術示范,同時也為其他產區的試驗示范基地和種植戶提供“東農310”種植要點,為該品種配套栽培技術本地化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