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寧夏引黃灌區一年一度的冬灌工作火熱進行,秦漢渠管理處灌溉管理科工作人員馬飛在調度中心輕點鼠標,遠在30公里以外渠道上的閘門開始緩緩啟動。這種自動產生“作戰計劃”的灌溉系統,可以精確控制在哪里澆灌,澆多少水,讓農業這一用水大戶,同時變成節水大戶。
秦漢渠灌區是寧夏引黃古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灌溉面積108萬畝,主要擔負著“塞上江南”精華地段的農業灌溉任務。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浪潮中,秦漢渠管理處因地制宜,在渠道先行先試建設數字灌區,通過科技興水、數字治水、智慧管水、科學用水,推動傳統灌區向現代化灌區轉型。
2018年開發的秦漢渠灌溉管理平臺,接入了水文中心干渠引水數據和水位遙測數據,實現各類調度指令下達、信息化設施設備遠程監測操控、灌溉數據自動生成導出打印、供水證電算化等線上無紙化辦公。今年7月,水聯網級聯調聯動全渠道控制算法軟件在第一農場渠成功落地應用。“通過渠道上所有水閘、干渠直開口和揚水泵站的自動調節,實現整個渠道輸配水的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馬飛說。
未來,秦漢渠管理處將加快構建“四預”功能的智慧灌區體系,補齊信息化設施設備“短板”,不斷優化升級灌溉管理平臺,全面推動全渠道控制軟件算法由第一農場渠的示范階段向整個秦漢渠灌區拓展延伸,助力農業強國和灌區綠色發展。
(裴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