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海夏玉米區,每年種植面積達2億畝,是我國最大的玉米主產區之一。因其具有全球獨特、中國特色一年兩熟制(小麥/玉米),玉米貼麥茬直播、免耕、秸稈還田的生產種植模式,一般在100天的有限生育期時間內,伴隨著高溫多雨的雨熱同步,風災倒伏,高溫熱害,陰雨寡照,干旱澇漬的頻發重發災害性天氣。因此,黃淮海玉米區品種亟待育種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和創新水平突破,顯得尤為迫切。
高產優質很重要,多抗廣適(穩產)更重要;耐干旱、耐瘠薄、抗倒伏、耐陰雨寡照、耐高溫熱害;抗南方銹病、抗莖基腐病、抗穗粒腐病,抗多種逆境及病蟲害侵襲;既要有廣泛的區域適應性,又要能對不同年份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等生產方式的適應性。目前評價黃淮海一個好的玉米品種應該具備: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等綜合優良性狀加特殊優點(亮點、賣點、痛點等)。
機收籽粒是重要發展方向。隨著農村勞動力的減少,通過籽粒機收,降低勞動力成本,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但目前因受品種問題、收獲機械技術不成熟和后續烘儲配套條件限制,機收籽粒需穩步推進,逐步實現,切不可冒進。
滿足多樣性需求的育種目標和方向。既要有京津冀早熟區、黃淮海北部、中部、南部的地域多樣性需求玉米品種,又要有早熟耐密宜機收(中小穗)、中晚熟(大穗型)類型多樣性玉米品種。同時,也應滿足無論白軸還是紅軸,糧飼通用型還是兼用型、專用型等差異性、配套性品種需求。
特別建議黃淮海區域一般合理種植密度為4500-5000株/畝。合理的種植密度,既能滿足達到高產要求,又能降低高密度因氣候條件和種植模式帶來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