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青海全省三農戰線以“大干一百天,決戰攻堅季”的干勁,在田間地頭保豐收、在草原畜棚抓生產……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南門峽鎮七塔爾村金黃的油菜田里,合作社的機器正在來回穿梭進行機收。“趁著晴好天氣搶收,為即將召開的黨的二十大獻禮。”這幾日,七塔爾村棟梁家庭農場負責人李萬倉忙得不亦樂乎。
李萬倉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科研工作者的不斷努力,油菜種子不斷更新換代,為農民帶來了豐收的福音。七塔爾村海拔3100米,主要用的油菜種子是“青雜7號”“青雜9號”等品種。用他的話來說,“增收賬”的背后良種是關鍵。“比如‘青雜7號’選育成功后,替代了部分地區種植的白菜型油菜,實現了產量和品質雙突破。”
油菜是青海省的第一大作物,常年種植面積達230萬畝。今年,全省建立雜交油菜制種基地近3萬畝,其中冬油菜制種基地近1萬畝,春油菜制種基地2萬畝,預計冬油菜種子總產量可達200萬斤,可滿足江西、湖南、湖北等冬油菜產區近400萬畝生產用種,春油菜種子總產量400萬斤,可滿足全國春油菜產區500萬畝的生產用種,占全國85%的種植區域。
“冷涼的氣候優勢、復雜的地理地貌優勢、無污染的環境優勢、政府重視的政策優勢,讓青海成為發展高原特色制繁種業的天賜寶地、夏繁高地的理想地區。”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青雜”系列品種以豐產、適應性廣、品質優等特性,使春油菜地區的油菜種植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促進了品種的更新換代,實現了春油菜產業的高產、優質、高效。下一步,青海將積極推動油菜夏繁高地建設,為全國油菜種子保供貢獻“青海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