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江蘇省科技資源(農業種質)統籌服務平臺(下稱“省農業種質平臺”)了解到,截至目前,江蘇省共建有31家種質資源庫,收集農業種質資源近7.2萬份,江蘇省在農業種質品種創制、資源利用、成果轉化方面形成一批創新做法。
攻堅克難,推動品種創新
10月將近,“南粳46”正待豐收,其完美解決優質食味與產量不協調的關鍵技術問題,預計畝產達650公斤左右。“南粳系列超級粳稻‘南粳9108’是我省年種植面積最大、全國年種植面積第三的品種。”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優良食味水稻育種團隊負責人張亞東告訴記者,南粳系列品種在江蘇和周邊地區累計種植面積超1億畝,新增社會經濟效益近200億元,品種總經濟規模突破800億元,成為振興“蘇米”產業的頂梁柱。
“小麥赤霉病及其毒素防控是世界性難題,該病不僅造成糧食嚴重減產,其毒素還影響食品安全。”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負責人高德榮表示,解決難題的根本手段是加強品種創新及關鍵技術攻關。
5月下旬,省農科院歷時10余年培育的“揚麥33”完成示范田現場評鑒,理論產量畝產約600公斤。“‘揚麥33’是國內首次培育出的抗赤霉病、白粉病‘高產雙抗’新品種。”高德榮介紹,今年“揚麥33”秋播面積將達50萬畝,有望成為我國新一代小麥主導品種。省農科院還針對小麥赤霉病致病機制、流行規律、毒素控制等方面建立防控技術體系,研發毒素精準識別和現場智能快速檢測等關鍵核心防控技術,實現毒素防效提高35%,畝產增收30公斤。該成果獲202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種業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保障糧食安全是永恒的課題。”張亞東表示,將進一步強化種業創新和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究出更多優質品種和先進生產技術,為推動江蘇乃至全國實現種業振興、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授人以漁,資源共享促振興
近三年,省農業種質平臺對外共享實物種質資源30715份次,舉辦優異資源展示、技術問診、技術培訓等專題服務205場次,服務農業科技企業、種養大戶等近2萬家次。
“我們依托根莖類作物種質資源庫,先后舉辦登記品種展示和優良品種示范推廣活動,展示示范來自全國各地共計43個優良品種。”徐州市農科院甘薯品種資源研究室主任周志林介紹,依托徐州農科院建設的“根莖類作物種質資源庫”與徐州市賈汪區攜手打造全國一流現代甘薯產業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20年至今,徐州市農科院已協助徐薯薯業建成3條生產線,研發地瓜干、甘薯雜糧粉、甘薯泥、甘薯薄餅4種休閑食品。徐州市農科院的張毅在賈汪區江莊鎮獨山村幫扶時,示范種植18畝優質品種,帶動12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就業,并注冊申請“薯家饗”品牌商標。
“在農科院指導幫助下,這家公司年消化新鮮甘薯達6000噸,吸納社會勞動力百余人,帶動江莊鎮及周邊地區5000畝甘薯產業發展。”徐州市農科院甘薯加工利用研究室主任孫健說,市農科院與徐薯薯業聯合成立的“徐州甘薯產業技術研究院”已正式通過徐州市科技局考察備案。
“揭榜掛帥”,加速項目落地
日前,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正式立項批復,常州的江蘇立華牧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省唯一一家同時入選2個項目的企業。
“為了滿足長三角消費需求、填補江蘇白羽肉雞品種空白,我們申報了‘小型白羽肉雞種源攻關’項目。”立華股份相關負責人介紹,公司擁有豐富的基因素材庫,在性狀鑒定技術、基因組選定技術和配套系選育技術上有豐富經驗。研究團隊引進優質黃羽肉雞素材,提高了小型白羽肉雞的雞肉品質。
“快長節糧杜洛克豬新品系選育”項目則應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選擇等現代育種技術,致力于培育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健康度高的杜洛克豬新品系。“我們和省內科研院所合作,既能快速提升立華豬育種技術水平,又能完善豬育種技術體系。”立華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完成后,能有效改善整個生豬繁育體系,增強生豬產業核心競爭力。
“‘揭榜掛帥’項目400萬元資金支持大大加速了項目推進。”立華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既為我國的種質資源工程添磚加瓦,又提高了“揭榜”主體的核心競爭力。
近三年,江蘇累計完成農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公示掛牌304項,涉及交易金額1.74億元。下一步,省農業種質平臺將持續發揮種質資源和創新成果優勢,聚焦科技興農、科技強農,深入開展優質資源創制和優秀成果轉化,將科技創新優勢轉化為鄉村全面振興強大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