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19日,受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委托,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一行4人來我省調研指導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
專家組在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龍城校區召開座談會,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張強校(院)長主持會議并致辭,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趙文志匯報了全省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情況,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孔照勝副校(院)長匯報了系統調查進展情況。目前,山西普查與征集工作已全面完成,系統調查正在有序推進,優異資源得到有效挖掘,鑒定評價扎實開展,保護體系初步建立,資源數量補充增加4706份,庫存量達到7.5萬余份,居全國前列。
劉旭院士充分肯定了山西省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取得的成效。他指出,山西是農業種質資源大省,種質資源豐富。山西及周邊地區是雜糧種質資源的富集中心、部分作物的起源地。山西高度重視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統一部署、五級聯動、有序推進、有效挖掘,工作扎實有力,基本做到了應查盡查、應收盡收、應保盡保。他強調,要加快做好普查收集工作的驗收準備,推進開展好普查后續工作;要重視對不同類型的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加強原種保護,下功夫收集和開發優異種質資源;要抓住國家重視種業發展的時機,爭取更多支持,使種質資源真正做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要持續開展種質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挖掘、表彰科技人員和農民中的典型人物,營造共同關注和保護種質資源的良好氛圍。
調研期間,在忻州市定襄縣,專家組觀看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宣傳片,參觀了我省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成效展,聽取了11個市典型案例匯報,實地考察了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對我省遴選的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進行了現場點評。在受祿鄉上零山村,深入農戶家中,詳細了解谷子、高粱、雜豆、糜子等傳統老品種留種情況、種植情況、種植歷史、用途和效益等,鼓勵農戶加強對傳統品種的傳承和保護,存下籽、留住根。在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參觀了山西省后稷實驗室(籌)和山西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趙文志、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副校(院)長孔照勝,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省種業發展中心、山西農大農業基因資源研究中心、果樹研究所負責同志和部分普查工作人員以及駐并種業企業參加調研座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