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供大于求,是好事嗎?
由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原則上種業的產銷率(消耗量/供應量)是不能高于1的,即便是接近于1,也是有危險的,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才是對整個社會有益的。
近年來,我國商品種子產銷率總體保持在80%~90%的區間,處于相對較為健康的水平。
全球種業市場發展現狀
種子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育種、制種、加工貫穿于種子行業的整個生命周期。
育種技術是種業的基礎和關鍵。當前,種業的研發重點已逐步從傳統育種技術向基于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基因編輯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轉變,從而建立起常規育種與基因、分子育種相結合的現代化生物育種技術手段,提高育種效率。
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的種子行業已發展成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技術服務于一體、具備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體系,位居世界前十強的種業公司大多為歐美國家的種業公司,少數幾家大型種子集團壟斷了世界種子行業的大部分市場。
從市場規模來看,全球種業的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803.78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841.15億美元,近年來保持穩定。預計未來生物育種的種子市場滲透率將不斷提高,全球種業的市場規模將長期保持穩定。
從全球市場分布來看,國際種業集團正通過并購不斷提升集中度,種業規模呈上升趨勢,種業產業鏈一體化態勢明顯。
作為農業大國,種子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中國農用種子行業空間次于美國在全球位居第二,頭部兩國種子需求總量占全球種業60%。從地區來看,全球種業行業的市場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和歐洲地區,其中北美和亞洲地區占比最大,分別占比為39.18%和34.23%,歐洲地區占比為14.76%,其他地區占比11.80%。
中國業市場發展現狀
我國種子行業發展起步較晚,種子市場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緩慢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一系列種子行業改革政策出臺以來,我國種子行業逐步走上了產業化、市場化的道路。
01
市場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種業發展支持政策,為種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我國農作物選育水平、良種水平和供應能力顯著提升,2021年,我國種業市場規模達到1306.15億元。
02
供需情況
2012年國務院《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重點支持具有育種能力、市場占有率較高、經營規模較大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到2020年前50強市場占有率提高至60%。
企業實力的增強大大利于大規模生產供應,2021年全國各類農作物商品種子供應量約為1065萬噸,比上年度供應量增加22萬噸,連續多年保持增長。
03
細分市場
1、玉米
我國玉米雜交種子商品化率接近100%,因此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對種子需求有直接的拉動作用,玉米種子市場需求量與種植面積成正比,通常每畝需要玉米種子1.5-2公斤。隨著雜交玉米新品種研發的不斷推進,玉米種子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消費市場(口糧、飼料原料、工業原料)的擴大以及國家臨時收儲政策的推動,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從而拉動了玉米種業的發展。
未來玉米仍將是我國第一大作物,也是保持糧食安全、飼料安全的主要作物,我國年需求玉米量在2.2億噸以上,這就需要我國玉米種植面積保持在5.3億畝以上。將來生產和市場最為需求的依然是多抗廣適、中早熟、高產穩產型品種,適合全程機械化的玉米品種和糧飼通用型玉米品種,發展前景廣闊。
玉米品種發展應該在保持高產的前提下,注重特色種質資源的引進和原始創新,提高育成玉米品種的產量和品質,以及耐熱性、耐旱性、抗病性、抗倒耐密性、籽粒灌漿和脫水速率,降低推廣風險。節本增效、高產優質,依然是玉米產業發展的主題。
2、水稻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我國60%以上人口均以稻米為主食。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中,19個省份的人口將大米作為主食。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兩大稻谷產區。剛性的市場需求推動了水稻種植業及相關產業的大力發展。
我國水稻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正在推動水稻市場收購由政策性收儲為主向政府引導下市場化收購為主進行轉變,同時正在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子商品化率接近100%,常規稻種子由于其自交的性質,農戶可以自留種,商品化率略低。
3、小麥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2006年,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農戶收益,維護種植積極性,我國開始實施小麥收購價政策。小麥收購入庫之后,收購價小麥的銷售工作隨之進行。通過糧食批發市場進行公開拍賣、競價交易,將收購的小麥銷售到市場,實現收購價糧食的流通。
收購價小麥收購與銷售的關系,一收一放,實現完整的“收購-存儲-銷售”的流通鏈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收購價小麥的銷售,是保證我國小麥市場糧源供給的重要途徑之一,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由于小麥目前均為常規種,可以進行留種繁育,因而小麥的商品化率整體低于玉米。
4、大豆
我國大豆生產面臨的困境是農戶土地規模過小,且機械化程度低,種植成本高,難有規模效益。2015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下降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2016年以來,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下,大豆種植面積連續增加。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202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印發的《2020年推進現代種業發展工作要點》指出,積極推動大豆振興計劃,落實好大豆制種大縣獎勵政策,實施大豆提純復壯項目,集中篩選一批高產、高油、高蛋白的優良大豆品種。2021年2月,《農業農村部關于落實好黨中央、國務院2021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部署的實施意見》指出,繼續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穩定大豆生產。
04
供需平衡分析
由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原則上種業的產銷率(消耗量/供應量)是不能高于1的,即便是接近于1,也是有危險的,一定程度的供大于求才是對整個社會有益的。
近年來我國商品種子產銷率總體保持在80%-90%的區間,處于相對較為健康的水平。
來源丨山西農民報、中國農業新聞網等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