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 《種業之都 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
《種業之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6月12日
種業之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種業振興打造種業強省行動部署,進一步細化落實《合肥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打造種業之都的實施意見》(合政辦〔2021〕8號)各項措施,加快推進我市種業振興,全力打造種業之都,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 行動目標
到2024年,初步形成“種業之都”基本框架。力爭:
在全國種業布局中有地位——創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3個,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10個以上。
在全國種業行業中有影響——引進種業領域院士2人以上,創建高層次人才團隊3-5個、院士工作站5個;培育全球種業10強企業1家、全國10強企業2家,水產良種領軍企業1家;打造種業知名品牌10個以上。
在空間發展布局中成體系——構建“雙谷引領、二園集聚、兩中心協同、N基地支撐”的種業空間發展布局。
在全市產業發展中做貢獻——選育具有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突破性品種10個以上;全市種業銷售額突破150億元,當好全省排頭兵,躋身全國前三強,新增上市種業企業2家以上。
二、行動內容
(一)龍頭企業培育計劃。
1.聚力培育種業行業領頭雁。鼓勵荃銀高科、豐樂種業、皖墾種業等重點龍頭企業以收購、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開展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支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法探索提高職工持股比例的新途徑,激發企業內生動力;鼓勵種業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全球種業市場銷售份額;支持種業企業訂單化種植,推進“種糧一體化”發展,實現產業鏈延伸增值。到2024年,荃銀高科等進入全球種業10強,豐樂種業、皖墾種業等分別進入全國5強、10強,富煌三珍等成為水產良種領軍企業。打造種業知名品牌10個以上。全市種業銷售額力爭突破150億元,躋身全國前三強。(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排名第一的是牽頭單位,下同)
2.打造種業上市公司合肥板塊。推動皖墾種業、江淮園藝、安徽國豪、豐大種業等種業企業上市,量身定制上市輔導服務,落實政務事項辦理綠色通道,支持企業在全國性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到2024年,新增上市種業企業2家以上,總數穩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3.加強種業國際合作。積極對接拜耳、科迪華、先正達等國際種業巨頭,爭取在我市設立區域性中心;努力引進施爾豐等全球食用菌菌種生產巨頭,提升我市菌物生產、銷售市場競爭力。支持荃銀高科在泰國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開展水稻及瓜菜育繁推一體化經營;支持江淮園藝在哥斯達黎加等美洲國家,重點開展農作物種子示范推廣。支持種業企業在東南亞、非洲、美洲等海外種子繁育基地建設。支持種業企業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提升“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積極申請境外知識產權。到2024年,在境外審定登記主要農作物品種100個以上,商業化推廣品種5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二)重大平臺建設計劃。
4.爭創種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合肥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支持先正達集團作物科學(合肥)創新中心、安徽省生物育種技術研究平臺、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單獨或聯合爭創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專班跟進,實行“一事一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5.培育種業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種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創建安徽省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種業技術創新中心和中國菌物創新研發中心,遴選條件成熟的創新(研發)中心申報新型研發機構。采取“定向委托”、“揭榜掛帥”等方式,開展良種聯合攻關,選育具有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的突破性品種1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長豐縣人民政府、蜀山區人民政府、高新區管委會)
6.創建種子質量檢測公共服務平臺。利用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作物品質智能感知分選平臺,建立種子基因庫(品種身份證),開發快速高通量種子質量檢測的儀器和設備,在作物種子真實性、純度、品質等方面為種業企業提供服務,為種子市場監管提供技術支撐。推進具有ISTA認證能力的種子檢測實驗室建設,滿足種業企業開展國際貿易需求。(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人民政府)
(三)領軍人才引育計劃。
7.集聚種業戰略性人才團隊。依托中國菌物谷,引進菌物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利用種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積極爭取引進種業領域院士1-2人。建立和完善院士工作站5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
8.支持種業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業企業引進種業領域海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創建高層次團隊3-5個,開展聯合攻關,聚力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按照我市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政策,支持種業高層次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帶成果和帶項目創辦、領辦企業。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發團隊實施種業科技成果轉化轉讓,或以品種權、專利等知識產權到種業企業作價入股,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和產業化。(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
9.引進培養種業領航企業家。積極引進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懂經營、善管理、敢開拓、勇創新的種業領航企業家。到2024年,培養國家級領軍人才2人以上,省、市級領軍人才20人以上,高級人才50人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四)種業之都布局優化計劃。
10.打造“雙谷”創新引擎。依托合肥智慧農業谷農業傳感器與智能感知安徽技術創新中心,打造數字育種產業互聯網,并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依托中國菌物谷院士團隊研發和產業化創新的優勢,將合肥打造成國內領先的食藥用菌高端產業集聚地。推進兩谷在育種協同創新、產學研要素共享、科研成果轉化、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等方面融合發展。到2024年,在合肥智慧農業谷孵化科技型涉農企業不少于20家,中國菌物谷引進全國乃至全球菌物頭部種業企業5家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長豐縣人民政府)
11.建設“二園”產業集群。做好種業產業園區規劃布局,以創建合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為契機,打造以水稻為重點的廬江郭河現代種業產業園;依托長豐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以瓜菜、小麥為重點的長豐吳山種業產業園。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傾力打造集種子研發、試驗展示、加工倉儲、物流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園區。到2024年,力爭引進種業企業、科研單位4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長豐縣人民政府、廬江縣人民政府)
12.推動“兩中心”協同發展。打造環大蜀山種業創新中心,涵蓋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區、蜀山區境內種業總部,共建種業前沿技術、裝備與信息化等研發中心,致力培育突破性新品種。打造巢湖流域種糧一體化示范服務中心,開展成果展示示范和推廣、品牌糧生產、農產品供加銷、金融服務,加快兩中心協同發展。(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3.構建“N基地”支撐體系。支持長豐小麥、蔬菜,廬江常規水稻等擴繁基地建設。支持肥東等畜禽核心育種場、巢湖等水產原良種場基地建設。支持種業企業在海南南繁基地、青海油菜、廣東湛江蔬菜、甘肅玉米等科研育種基地建設。到2024年,新建基地1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五)種質資源收集保護計劃。
14.支持省農業種質資源中心庫建設。全力配合安徽省農科院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確保202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收藏的30萬份種質資源與在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種業企業共享。(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廬陽區人民政府)
15.創建中國菌物種質資源庫。在長豐縣創建全球首個收藏量最多、標準最高的菌物種質資源庫,重點建設“一館五庫”,即標本館、菌種庫、活體庫、基因庫、化合物庫、綜合信息庫。建成后保藏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及標本5萬份以上,黏菌種質資源及標本500份以上,成為創制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菌物新品種源頭。(責任單位:長豐縣人民政府、市農業農村局)
16.開展地方特色種質資源收集保護。收集珍稀、瀕危、特有種質資源與地方特色品種。到2024年,全市新收集保存主要農作物、畜禽水產等農業種質資源400份以上。提升農作物、瓜果蔬菜等20家種質資源庫(場、圃)建設;開展安徽白山羊、巢湖麻鴨、淮豬等地方品種保護,培育5家以上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擴大核心種群。(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三、行動保障
17.加強組織領導。將種業之都建設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建立市級現代種業發展工作專班,由市直有關部門及相關縣(市)區、開發區分管負責人及業務骨干組成,并根據工作需要邀請有關企業、投資平臺、行業商(協)會等派員參與。專班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分管負責人任辦公室主任,定期調度工作進展。(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法院、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商務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投資促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8.強化要素保障。市財政安排種業專項資金,長期穩定支持種業之都建設。設立種業發展基金,吸引社會資金廣泛參與。對種業建設用地計劃單列,優先保障。對屬于市確定的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以農、林、牧、漁業產品初加工為主的工業項目,在確定土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準》的70%執行。(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市)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19.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全面規范種業市場秩序,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健全種業長效監管機制。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執法聯動機制,成立打假專項隊伍,加強農業綜合執法機構與公安、司法、檢察等部門協作,建立健全有威懾力的、高效的執法工作機制,加大侵權案件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非法生產經營轉基因種子等違法犯罪行為,凈化種業市場。(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法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場監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20.營造種業之都建設氛圍。利用主流媒體、新媒體,專題策劃開展種業科普、育種科研、創新成果、重大工程、知名品牌等種業發展宣傳。挖掘一批先進典型,對種業創新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褒揚激勵。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營造種業之都建設和發展的濃厚氛圍。(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科技局、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