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需多維度全方面推進——法規立法、司法保護、行政執法、技術標準、社會共治是凈化種業市場最有效的五把“刀”。
保護種業知識產權,事關種業自主創新的成色,事關種業振興行動的成敗。7月29日,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論壇在海南三亞舉行。
本論壇是2022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的13場分論壇之一。

論壇現場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禮勝,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審判長羅霞,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謝廷光,海南自貿港知識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蘇志輝,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市場監管處處長何慶學,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第三庭庭長林達等出席。國際種子聯盟(ISF)顧問Martin Ekvad、韓國品種與種子服務中心(KSVS)Kwanghong Lee以視頻方式參會。
論壇由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總農藝師、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理事會副主席崔野韓,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轉基因生物安全檢定處處長陳紅主持。
論壇由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承辦,由寧夏泰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作物科學亞洲協會聯合贊助。
01
法規保護: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如何落地?
我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體系日臻完善。特別是2022年3月1日新種子法正式施行,標志著我國進入依法制種新階段。
植物新品種保護是種業知識產權的核心。目前,我國已是植物新品種保護大國,品種權總申請量達55250件,總授權量達20682件,年申請量已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
“加快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是今年的重要任務。”楊禮勝表示,未來還要配合開展新《種子法》宣貫,務實推進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實施。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禮勝
何慶學表示,在法規立法方面,接下來要落實落細幾項工作,一是全面貫徹實施新修改的種子法,開展“進企業、進院所、進基地、進展會”普法宣傳活動。二是推動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研究制定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的實施步驟和方法,加快落實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三是加快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實施細則、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復審委員會審理規定、農業植物新品種權侵權案件處理規定、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等配套規章。四是實施新修訂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和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市場監管處處長何慶學
實施實質性派生品種(EDV)制度是新種子法修改的核心,旨在在原始品種育成者和實質性派生品種育種者之間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公正平衡的權益分享機制,從而引導和激勵育種原始創新。
但新種子法做出授權性規定:EDV制度實施的步驟和辦法由國務院規定。那么,EDV制度該如何落地?
Martin Ekvad表示,國際種子聯盟強烈支持EDV這個概念,EDV能夠支持推動新技術的發展,在適當加強育種者權利的同時,并沒有限制育種者豁免條款,這也是UPOV91文本的關鍵特征。

國際種子聯盟(ISF)顧問Martin Ekvad在會上介紹ISF關于EDV的判定規則。
韓瑞璽表示,我國的EDV制度實施,應綜合考慮當前與長遠、國際與國內、管理與技術、理論與實踐,既要確保有效激勵原始創新,又要保障糧食生產用種的供應。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植物新品種測試處副處長韓瑞璽
國際上通用判定EDV的方法有遺傳相似系數、育種方法和表型特征考察等三種,通常多采用遺傳相似系數法判定。這些判定方法各有側重,可根據作物種類不同進行個案分析。
國際種子聯盟分作物制定了EDV糾紛處理指南和EDV鑒定技術規程,確定了觸發“舉證責任轉移”的遺傳相似度閾值(表型距離或分子距離閾值)。
當品種間遺傳相似度高于閾值,則觸發“舉證責任轉移”。疑似實質性派生品種的育種人可能需要提供其品種的育種歷史信息,以證明該品種不是從原始品種實質性派生而來的。
在植物新品種權的申請數量上,韓國排名全球第七。根據UPOV91文本,如果申請品種在數量性狀上與其他品種有明顯區別,則可以確定其特異性。
但判定實質性派生品種的閾值是個難題,應如何確定數量性狀的最小差異?Kwanghong Lee建議,可在全球統一最低限度的差異,這對協調、審查特異性至關重要。

韓國品種與種子服務中心(KSVS)Kwanghong Lee在會上介紹韓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情況。
此外,國際種子聯盟非常重視通過協商解決EDV糾紛。不能達成一致的,可通過仲裁機構仲裁,EDV育種人需通過育種記錄等證明其品種為非實質性派生。
韓瑞璽表示,在授權許可與利益分配上,實質性派生品種進行商業化利用時,應征得原始品種權人的同意,并按合同約定給予商業回報。具體利益如何分配由雙方品種權人協商確定或者事前約定。行業協會可組織制定發布業內普遍認可的利益分配原則和合同范本,供利益相關方參考。
國際上常使用AFLP、SSR、SNP等分子標記用于實質性派生品種鑒定。綜合鑒定效率、準確性及成本,韓瑞璽建議我國使用SNP、MNP分子標記法。
02
行政執法:2021年種業投訴舉報案比上年增長288%
中央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是繼1962年中央印發《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之后,時隔60年中央再次對種業工作進行重大部署。
種業市場凈化是五大行動之一,包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品種管理和市場監管。“保護種業知識產權相關工作已作為種業振興行動重要內容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何慶學表示。
為嚴打侵權行為,農業農村部分別于2021年4月、2021年7月啟動為期3年的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為期半年的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
后者明確提出提高品種審定標準,啟動登記品種清理,加強種子基地、企業和市場檢查,加大重點案件查處力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銜接機制等7項重點任務。
據悉,2021年收到種業投訴舉報案件比上年增長了288%,其中侵權案件同增6.6倍,假劣種子案件同增3.9倍,轉基因案件同增3.8倍。
我國品種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以水稻為例,利用MNP標記技術分析4994個水稻品種,發現2752個品種遺傳相似度大于90%,可能存在實質性派生關系。
何慶學表示,將適時推進大豆、小麥、棉花品種審定標準修訂。將加強主要農作物聯合體、綠色通道試驗監管,建立健全品種試驗主體資質評價和退出機制,將規范同一適宜生態區引種備案,依法加大審定品種撤銷力度。
近兩年,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品種的清理工作也在穩步展開。農業農村部已累計撤銷359個向日葵登記品種,今年還會對黃瓜、甜瓜等作物進行清理工作。
03
司法保護:立體保護育種原始創新
司法保護是最后一道屏障。
2021年7月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二)》、2022年1月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保護種業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營造種業振興良好環境的指導意見》、2022年3月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涉種子刑事審判工作的指導意見》,都表明種業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力度在不斷加大。
羅霞指出,2013年以來,全國法院新收植物新品種權一審案件共1907件,年增13.5%,2021年同比增長88.7%。其中,侵權案占比超80%,品種權人勝訴率超七成。

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審判長羅霞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
這些品種權糾紛呈現案件分布不均,涉及品種權類型多,維權主體多樣化,不會維權不善維權的現象突出,侵權行為日趨多樣、環節多而隱蔽、共同侵權數量增多,審理難度加大等特點。
羅霞強調,不少權利人在主張自己權益時,對于證據保存、法律關系的模糊認識,導致難以獲得預期判決結果。“會訴訟,能訴訟非常重要”。
隨著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案件賠償額也顯著提升。“南粳9108”水稻、“黃華占”水稻、“華美105”辣椒等品種權侵權案的賠償額超100萬元。“金粳818”水稻品種權侵權案適用懲罰性賠償判賠300萬元。
依據最新的品種權司法解釋第十七條,針對屢教不改的“侵權專業戶”、偽造品種證書的“假人”、沒有標簽標識的“白皮袋”、拒不提供被被訴侵權物的生產繁殖銷售儲存地點的“頑固不化”,在依法適用懲罰性賠償時可按照計算基數的二倍以上確定懲罰性賠償數額。
羅霞同時建議,可綜合運用植物新品種權、專利權、商業秘密、商標等多種知識產權保護手段,立體保護更能保在育種原始創新。
為了推動社會形成尊重種業知識產權的氛圍,正確引導維權執法,農業農村部從2018年開始,連續5年發布農業植物新品種十大典型案例。會上,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植物新品種保護處副處長堵苑苑解讀了2022年典型案例。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植物新品種保護處副處長堵苑苑
04
技術支撐:農作物種質資源區塊鏈存證平臺啟動運行
會上,農作物種質資源區塊鏈存證平臺正式啟動運行。
自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聯合江漢大學、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共建崖州灣分子檢測實驗室。利用MNP分子檢測方法搭建種質資源存證平臺,旨在推動育種數據有序共享,育種資源有序流動,探索在種業知識產權關鍵領域提供公共服務。
2022年5月,最高法關于加強區塊鏈發展的意見指出,運用區塊鏈數據防篡改技術,可進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為此,有關單位利用區塊鏈技術對存證平臺進行升級,升級后的平臺不僅能為育種過程搭建信任機制,充分保護權利人技術秘密,促進種質資源流通便利,也能為種業產業主體提供更高水平的權力保障措施。
楊禮勝歡迎社會各界共用共享共建平臺服務。他希望借助該平臺與各方開展更廣泛的公益合作,筑牢種質資源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基礎。
他表示,“下一步將秉承技術創新、政策落實、司法實踐相融合的理念,聯合更廣泛的國內外行業機構,共同優化種質資源存證平臺的功能和服務,共同構建育種材料惠益分享平臺和授權植物新品種DNA指紋庫等關鍵平臺,共同開發與種子法EDV規則相匹配的技術標準,為優化種業行業生態,提升種業知識產權治理效能,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
此外,在新品種保護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上,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已在全國建立“1個中心+27個分中心+6個測試站”,出臺300多項DUS測試指南+23項DNA分子標準,開通植物品種DUS測試信息平臺。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正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特區。會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共建的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崖州灣分中心揭牌。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馮艷秋、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長葛瑞明、中國農科院南繁研究院院長彭軍等為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揭牌。

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副局長馮艷秋致辭。
05
社會共治:如何用商業秘密、專利、商標維權?
企業維權始終是行業熱點。保護一個植物新品種,可采取專利、商標、植物新品種權甚至商業秘密等多種手段。如基因序列、動植物品種產生的方法等可申請專利。
權利的申請需經申請、審核、公告等程序。種業企業需增強對自身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
梁順偉介紹,植物新品種權申請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申請在先,而非選育在先和測試在先,“品種的申請越早越好”。二是在植物新品種申請權、品種權轉讓時,由于國家對種質資源享有主權,對外轉讓、國有單位對內轉讓均需首先征得主管部門同意。此外轉讓行為的生效條件須包括登記、公告等步驟。

中國種子協會法律服務團、北京市開越律師事務所梁順偉
品種權人如何在品種權許可過程中始終掌握主動,特別是當采取“入門費+提成”的普通實施許可時?梁順偉建議,品種權人應將許可使用費的支付和若干因素在合同中準確清楚地寫明。“牢牢將主動權抓在自己手中”。
所謂商業秘密,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且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商業信息。最高法2020年9月出臺的司法解釋指出,植物新品種是商業秘密。商業秘密開始作為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一個重要手段。
植物新品種是商業秘密的載體,但技術信息如何描述?企業如何采取保密措施?
梁順偉表示,植物新品種的生物學特征和生理學特性可用文字、圖案等清楚描述。企業可采取保密制度,與員工簽訂保密合同,委托他人生產時要求他人采取保密措施。
在維權領域上,從生產市場維權可從源頭控制,取證較容易,從銷售市場維權則容易明確侵權主體,但侵權規模和情節難以確定。
侵權賠償的確定原則依次按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獲利、許可使用費、定額賠償等確定。需注意的是,維權時可鎖定“情節嚴重”的懲罰性賠償。
梁順偉表示,隨著司法審判力度不斷加大,只要企業維權信心足,維權證據充足可行,維權絕對沒有問題。
維權勝訴的關鍵在于證據,包括權屬證據、侵權證據等。公證是證據收集的重要形式,最好要實現全鏈條公證,在公證機構的選擇、公證書的要求上也要注意。“確保不至于因證據而維權失敗。”
目前,小眾作物因缺乏品種登記,“拿來主義”依然盛行。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產業在全球規模最大、產量最高,但菌種主要依賴國外進口。
上海豐科生物自主培育的一個白玉菇品種深受市場歡迎,但也飽受侵權困擾。自2015年在多地發現侵權產品起,公司在2021年才取得維權勝利。這是中國首例微生物專利侵權案。

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公司CEO張文宏
張文宏建議,企業應提前布局形成創權、維權、用權的整套體系,從前端、中段、后端,內外結合解決問題。“隨著國家知識產權制度完善,對專利侵權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侵權成本越來越高,侵權人將難以承受,合法使用專利將成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應強化企業自律和信用建設,建立企業信用等級評價和市場主體“黑名單”制度。在建立健全社會共治機制上,應充分發揮仲裁、調解、公證等機制作用;加強社會監督,暢通投訴舉報渠道;探索建立舉報獎勵機制;同時還應強化企業普法培訓,推動學法用法守法。

論壇最后還舉行了圓桌對話,聚焦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實施等關鍵問題。

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謝廷光指出,崖州灣科技城正致力于打造知識產權保護特區,探索建立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五合一”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同時為企業維權提供“一站式”便利化服務。

海南自貿港知識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蘇志輝介紹,海南自貿港知識產權法院注重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為加大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第三庭庭長林達謝廷光蘇志輝林達表示,對標國際上其他自貿港建設,海南自貿港在司法理念、司法與行政的有效銜接合理、高效率低成本維權上具有明顯優勢,能為育種創新提供“大、重、快”保護,為種業維權提供“一站式”訴訟的便利服務。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總農藝師、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理事會副主席崔野韓主持本次論壇的下午場。

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轉基因生物安全檢定處處長陳紅主持本次論壇的上午場。

寧夏泰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裴卓強作贊助單位發言。

作物科學亞洲協會北京代表處執行總監趙強作贊助單位發言。
記者丨張植宏
攝影丨吳秒衡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