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謝婭 楊文
7月14日,湖北啟動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經作所、果茶所、畜牧所等部門的13名不同學科專家組成系統調查工作組再出征。
據介紹,調查工作組將深入竹山縣、竹溪縣、丹江口市等20個資源豐富的縣區開展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收集各類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及其他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預計新增種質資源600份以上。
本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分為兩個階段,重點在夏收和秋收時節進行。

湖北農科院糧作所供圖
農業科學原始創新、生物育種以及相關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進程中,種質資源尤為關鍵。湖北省農科院種質資源學科首席科學家焦春海介紹,目前,我國已進行過兩次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行動,而農業種質資源在種類數量和區域分布上,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和氣候變化,加劇了資源消失的風險。
同時,農業生產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對農業種質資源影響非常之大。因此,摸清種質資源的現狀,成為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緊迫任務。
湖北育種科研實力突出,但優質種質資源收集保護一直存在短板。去年,湖北全面啟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征集工作,涵蓋農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等三類種質資源,計劃3年時間,摸清農業種質資源“家底”。今年1月,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改擴建獲批,給種質資源建起“新家”。明年初完工后,新庫容量可達30萬份,滿足全省未來30年種質資源保存需求。
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長惜表示,截至2021年末,湖北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已收集3430份,并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報告,意味著湖北全面超額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接下來,湖北將聚焦農業資源豐富的縣市,進一步收集資源,實現農業縣區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全覆蓋,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