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視角·觀點
小編說——
讀這篇文章之前,請你思考這以下幾個問題?
1.當前我們面對種業(農業)的困境有哪些?
2.美國種業(農業)真的沒有軟肋嗎?
3.為什么我們會一次次錯失種業發展的良機?
4.回顧上個世界的歷史,我們未來種業方向怎么走?
01
挑戰
控制一個國家的糧食(種子),不僅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還可以攫取無價的政治資本,進而控制一個國家政權。兵不血刃將其拿下。2002 年一2006 年間,阿根廷和巴西 99 %都是種植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大豆,隱憂可想而知。
自 2001 年開始,美國通過 WTO 逼中國讓步,向中國大量低價傾銷轉基因大豆及產品,直接導致我國大豆種植農戶及加工企業滅火。目前 90 %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被美資所控制。農民種不了大豆,種多少賠多少。目前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產業鏈己基本全都論陷。要想活路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中國自己種植轉基因大豆。轉基因食品對近期人的健康有沒有危害上無定論,但從長遠看不能排除對人健康有危害……
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轉基因巨頭謀劃之深,手法之隱蔽,勢力之強大,可以影響左右一個國家上層(俄羅斯除外)。巨頭先從大豆下游產業鏈開始下手,采用“倒逼法”,用了 10 多年的時間,如今將中國種業逼到了放開轉基因大豆種植的懸崖上。而他們的轉基因種子早就給我們準備好了……
2009 年 11 月 4 日,孟山都公司在北京成立了轉基因研究中心。開始發力搶占中國轉基因技術制高點。
關于對中國玉米產業的控制與大豆倒逼法套路殊途同歸。目前中國轉基因(抗蟲)玉米(底下私自)種植面積之大,大家有目共矚,心知肚明……可以肯定中國玉米種業市場最終被逼會放開轉基因玉米種植。現在的中化工集團(任建新)收購先正達,可以看出一場控制與反控制正在上演……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國事訪問時,總統身后的顯赫人物不是將軍而是企業家,如今影響世界格局的不光是政治考量,更主要的是經濟。
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經濟戰爭,主角不是軍隊而是企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企業強大了國家才算強大,任何忽視市場力量,不能發揮企業組織優勢的國家將會走向衰敗。
國家間的競爭主要分三個階段:一,產品;二,技術;三,話語權。目前我們所缺少的就是第三條。所以中國開始組織各種國際會議(如上合,一帶一路等)要的就是國際話語權,主導權。
中國種業公司的生存關系到國家安全,民族存亡。中國種業內部混戰,就是鷸蚌相爭。科研體系的低水平重復造成玉米品種同質化嚴重,品種突破艱難……
試問種業同仁,我們該如何反擊呢?
02
美國的七寸
近日,美國軍艦橫行撞菲貨船,擊落敘利亞戰機,中東大賣軍火(收保護費),昨日美國艦隊又來南海滋生尋事……可以說美國政府還是想打誰就打誰,霸道橫行。從歷史上看,美國歷界政府最怕的是美國農民,因為美國農民不光手里有槍,主要是他們手中的選票(選舉權)。所以政府對農業扶持力度世界一。
美國與中國同處北半球,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種質資源。從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開始實行農業補貼政策,近百年來不斷加大對農業科研投入,給農場提供優惠信貸,對農產品實行出口補貼,實施《新能源法案》大幅增加生物乙醇的使用量,長期提高了對玉米的需求。
美國玉米生產已實現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帶土層深層,施行玉米,大豆,牧草長期輪作,常年大量施用有機肥料,高濃度肥,微量元素復合肥。建立了完善的農化服務體系。
美國種業有 200 多年歷史,500 多家種子公司,公立科研機構不搞育種。種子企業有行業協會,負責游說國會議員立法,促進國際貿易,同時與世界各國官方認證機構合作。
總體分析:中美兩國的差距主要是種子產業鏈的整體性差距,尤其是種子企業研發創新能力的巨大差距。巨大差距在于美國工程流水線商業化育種體系和我國低水平的重復勞作,以育種家為核心的育種體系。
八百艘小船難敵一艘航母,因為沒有統一布局。農科院有錢(資源)沒干勁,私企有干勁沒錢(資源)。
你打你的鑼,我唱我的調。重復研究,重復選育,種質資源無法共享,無法形成合力。
建議國家構建以分子育種,雙單倍體育種,轉基因等技術和國家種質資源的社會共享體系與發放機制,構建以政府支持,企業主導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實現全國資源共享,分段研究,分工合作,構建從育種,加工,推廣,售后服務一體化的中國大型航母級企業。
中國目前已完成工業化基礎上的軍事強國,在第一島鏈我們沒有對手。日本只是近憂而無遠慮。五年后中國經濟總量將是日本的五倍。
未來影響世界格局的大國關系就是中美關系,我國在工業產品,軍工,航天領域已走在世界前沿,如今我國正處在農產品消費升級,由吃飽轉向吃好的階段,毫無疑問綠色有機農產品將是市場的下一個風口……
外有強敵圍絞,內有同行追殺,中國種業已沒有避風港,要么逐鹿中原,競雄世界,要么解甲歸田,交槍不殺(被收購)。
在這千古未有的大震蕩里,孕育著千古未有的機緣……
03
分水嶺
善弈者謀勢,次謀子。
種業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市場化。種業公司間的競爭已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主要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中國種業直面的不僅是世界頂尖級跨國種子公司,而且是一個龐大的有效的國際化產業鏈條,對中國種業產生了碾壓式的沖擊。當鏈條環環緊扣之時,就是中國種業被整合之日。
中國農業落后,所以我們才有機會。
種子營銷的目的是減少推銷,營銷的最高境界是誠信。
我們要對種子行業未來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頭腦清醒,高瞻遠矚,才能少走彎路,正確的應對未來市場的挑戰。
選育、推廣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玉米新品種,是我們立于不敗之地的不二法門。市場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品種間的競爭,品種科研體系和科研實力的競爭。
沒有強勢品種的營銷就是竭澤而漁,不可能成功。中國種業終端銷售市場目前正處在品種換代期,因為品種井噴,所以必然換代。每一次品種的更新換代都會給經銷商帶來商機。過去 50 多年,以中單2,掖單13,農大108,鄭單958 為推廣標志,到如今每年審定 2000 個新品種,絕大多數品種生命力很短 ,能夠連續推廣 5 年推廣面積在 30 萬公頃以上的不到 10 %。目前還沒有突破性換代品種出現。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的困局呢?
筆者多年調研總結認為主要有4個原因:
一:育種方向落后社會需求
育種不能只盯著現在市場上的熱銷品種改來改去,而是要關注未來市場的趨勢和需求。不然等你的品種出來了,可能這類品種都過時了。
二:創新能力落后于社會發展需要
科學研究和商業育種是兩碼事,當主攻方向不確定時,談不上創新。種質資源缺乏和技術設備落后影響了創新。育品創新的原則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你的系多好,沒育成好品種有啥用。
三:育種科研體系過時
我國玉米種質資源相對匱乏。四大血緣種群(旅大紅骨,塘四平頭,蘭卡斯特,瑞得黃馬牙)重復選系,已近極限,主要骨干自交系(m017,黃早四,自330,E28,丹340,掖478)重復改良使用過多。外引血緣(x系)沒有明顯突破,造成今天的品種井噴,同質化嚴重。偌沒有重大技術突破,短期內很難有突破性品種出現。
四:篩選品種把關不嚴
育種要有正確的選育目標。理論與經驗相結合,育種是多門學科,一門藝術。
要從選育自交開始,嚴格把關,從 S1 或 BC1 系開始,大密度,大范圍,高壓式嚴格選系,最后選出抗病抗倒基因好的自交系,才可能育出強大基因品種。不然出多少品種那都叫組合。
我們國產汽車與德系車比,技術沒有差異,差在認真。育種也是同理,市場上的品種剛上市,就退了,老出毛病,根本的原因是選育者選育程不夠嚴格,不夠科學,對市場不負責任。
一個基因能改變人類,一粒種子能改變一個世界。
以分子遺傳學為核心,將生物技術用于玉米育種,已成功的克服了物種間的生殖隔離,把外基因轉導入玉米,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將是玉米育種一次質的飛躍。
我們應該清醒的看到,種質在玉米育種當中是第一位的,方法和技術是第二位的。種質是選育超級玉米的物質基礎,技術是提高育種效率的關鍵。
常規育種永遠無法取代
可以預見未來隨著分子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交叉發展,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一個全新的育種科學體系。這也是企業家和育種家們奮斗的共同目標。
經營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大的效益。市場的叢林法則千古不變。市場難做,你才有機會。種子的大量賒銷現象,是市場大變化的前奏,是行業產能過剩,門檻過低,品種同質化造成的。賒銷是暫時的,是種業終端市場凈化的一個過程。當種子不用賒銷之時,就是你改行之日。
做了多少年種子經銷的朋友,如果面對糧價下調,市場賒銷,轉基種子泛濫,正品種子賣不動,經紀人胃口太高,都感到茫然。市場沒開始怎賣,就結束了,進貨少了沒有多少利潤空間,進貨多了怕賣不掉。廠家市場管理形同虛設,你推廣好了,還沒別人賣的多。以前的種子大廳變庫房了,種子全部送種到戶了,農民能賒你的種子就算給你面了,可見競爭何等慘烈。
如今的農民對種子廣告基本不信,對種玉米新品種很謹慎了,對經紀人很反感。于是賒銷成了經銷商給農民的保證。最后農民成了經銷商的敵人。如今多數經銷商是想干沒干勁,不干沒啥干,破賬沒要完。老經銷商想撤,撒不了還想跟專家學學怎么干。
你的無耐就是別人的商機
首先要選對品種,跟對廠家,加入有發展潛力大公司營銷體系,建立好標準的新品種展示田,把廣告寫在大地上。建立有效的營銷網絡和服務體系,樹立良好的信譽。能讓農民相信你,首先是品種,其次是知識,要有淵博的農業知識,成為專家級推銷員,善于抓住農民心理。最后是跟蹤服務。市場是做出來的,路是殺出來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市場總低谷期,等糧價上漲了,市場規范了,也沒你啥事了,所以得堅持。種業正處在分水嶺,我們必須做出選擇……
有形的東西越分越少,無形的東西越分越多。
04
超級玉米
追求玉米高產是人類永恒的目標。在玉米改良的過程中,人類對玉米不斷進行著科學研究,發現,鑒定。玉米自身也在不斷的變異,適應和進化。這個過程是創新的,是永續的,是無止境的。
最后可能不是我們改變了玉米,而是玉米改變了人類……
中國農業發展的歷史,就是種子的改良史,農民的辛酸史。
玉米的祖先是玉米嗎?現在自然界中還有野生玉米品種存在嗎?玉米遺傳的原物質(DNA)是否有智商會思考呢?玉米為什么雜交能增產而自交減產呢?
迄今為止,人類對玉米的遺傳密碼尚不能破譯,在浩淼無垠的大自然中,我們的認知只是滄海一粟……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變異是對環境的新適應。人類強行讓植物變異(誘變育種、太空輻射育種、轉基因,基因編輯,RNA干擾技術)是進步嗎?對植物物種本身、環境和人類健康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在 1492 年,哥侖布到達新大陸時,玉米就存在美洲,是印第安人的糧食,沒有玉米就沒有印第安文明。
1865 年,孟德爾發表了植物雜交研究的論文,使人們知到了雜交和突變能夠創造新的變異,從而形成了以系譜法為核心的雜交育種體系,進而發展成以細胞、微生物、輻射、數量、群體等多門遺傳學科。
1953 年,華森一克里克(watson-crick)發現并提出 DNA 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是現代生命科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也是分子遺傳學開山鼻祖。給人類育種帶來了一次革命,現在還不能確定革誰的命。
自 20 世紀 30 年代開始,人類利用玉米雜種優勢,推進了種子革命,發展起了大規模的種子產業。推動了養殖業的發展,促進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經幾十年的科學研究,發現玉米雜交優勢在種植增益中起到增產約 24 %的作用。發現了玉米的轉座因子、確定了 10 個染色體組連鎖群,細胞質遺傳,B一A染色體易位體系,定位在染色體上的基因微點超 170 個。目前部分農化企業形成了常規育種,分子標計輔助育種,轉基因育種三位一體的育種體系。
不忘歷史,才能正確的應對未來
1959 年,河南新鄉農科所育種家宋秀嶺,從農家品種洛陽小金粒中選出自交系( 金131 ),從武陟矮桿玉米中選出自交系( 矮154 ),組成單交種( 矮154x小金131 ),與從美國引進的自交系( 威59Ex威153 ),組配成另一個單雜交種。后將這兩個單交種雜交,組成新雙1號雙交種,比當時主推品種百雜6 增產 29 %。后用自選( 矮金525x混選517 ),定名新單1號。新單1號植株健壯,大棒抗病抗倒,品質優良。畝產達 608 公斤(當時玉米畝平均 180 公斤),宋秀嶺成功了。
新單1號雙親產量高,制種產量好。新單1號迅速在河南(年推 1000 萬畝以上),全國(年推 2500 萬畝以上)推開。新單1號還遠涉重洋,引種到了歐州,和亞州一些國家,是中國玉米品種走出國門第一個,是我國科學家在生產上直接利用的第一個單交種,居世界同期玉米育種領先水平。如果說中國誰是雜交玉米之父,那么宋秀嶺老師當然莫屬。后人無法與其爭功。
新單1號的自交系(矮金525),是中國玉米雜交育種早期的優秀骨干自交系。
從1960~2017 年,全國利用矮金525 共育成雙交種,單交種共 37 個(已知的)。1978 年,新單1號和自交系矮金525 榮獲全國科學創新大獎。矮金525其實是中國矮桿玉米的祖先(血緣),也是最早傳到世界的中國矮桿血緣。
1966 年,遼寧丹東農科院育種家景奉文,利用農家品種選育出自交系(0h43x可利67)自S1一S5開始分離選擇,穩定,定名為:自 330。她托起了丹玉號玉米的輝煌。
1968 年開始,丹玉6號(旅28x自330),以其強大品種優勢,迅速推廣到遼寧,吉林,河北,山東,陜西,四川等地。勢頭一時無人出其左右。
利用自330 組配選出的中單、沈單、鐵單、復單、本玉、通單、吉單、龍單、豐單、冀單等等單交種,累計推廣 20 億畝以上。自330因丹玉6號和中單2號(m017x自330)大面積推廣而聞名全國。
景奉文被公認為是中國玉米育種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能讓人敬畏的不是你的財富,而是你的人格和對社會的貢獻。
種業競爭的核心是科研育種,選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超級玉米新品種,是種業發力的焦點。
根據我國目前玉米生產需求、科研水平和國際競爭環境,筆者認為超級玉米育種目標應俱備:矮桿、超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為此自交系選育方法要求零缺陷選擇,對有重大毛病,配合力差的品種一票否決。要做到采用新種質、大群體、高密度、變換地、高壓迫,零缺陷。不然選出的品種沒有生命力,超越不了對手就是垃圾。
目前世界玉米最高單產紀錄為 27754.5 Kg/hm2(美國 2002 年),是中國玉米平均產量的 2 倍。至少中國超級玉米產量得達 15000 Kg/hm2以上,比主栽品種增產 20 %以上,才敢說超級,不然就是自娛自樂。
我國種植面積超過 200 萬Km2玉米品種共有 5 個:中單2、丹玉13、掖單13、農大108、鄭單958。這些品種可稱為中國超級玉米品種,它們共同的特點廣適、穩產、易制種。鄭單958 是世界級超級玉米品種,是中國玉米育種史上的里程碑。超級玉米必須要超過鄭單958,超不了就是低水平重復。
育種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良,不斷超越已有品種的過程,超越是不斷的,永恒的追求目標,有的超越得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我們應該知道,高配合力是雜交優勢利用技術的體現,但配合力的提高是一個遺傳改良漸進過程,若沒有重大新技術和科學理論的突破,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有大的超越。
科學需要夢想精神,但不需要神經。
過去 70 年,美國玉米的單株生產力沒有增加,再次提高單產的主要方法要靠增強耐密性和抗性。
筆者認為中國未來玉米品種競爭的發力點應該在抗性上,而不是拼高產。關于玉米的理想株型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應選矮桿(2.5 米以下),緊湊型,小雄穗,堅桿,開葉距,大根系。玉米完全達到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一個品種有幾個突出優點不難,難在沒有缺陷,生物的奧妙就在于此。
經多年研究分析,筆者認為玉米產量不斷提高與雜種優勢利用提高沒有直接關系。
增加玉米品種的耐密能力是產量再提高的主要方法,矮桿是增強耐密能力的前提。
矮桿、早熟、密植、多抗、優質、適宜機收,必須抗倒,后期抗倒性是適宜機收的關鍵,必須高抗穗腐病,高抗莖枯病。
三抗一矮、是下一代玉米品種的主攻目標。
我國玉米種質有 5 大類群,以黃早4 為代表的塘四平頭優勢群, 以m017 為代表的蘭卡斯特類群,以掖478 為代表的瑞得類群,以丹340 為代表的旅大紅骨類群,以齊319 為代表的P熱帶群。現將美國杜邦先鋒先玉335 優良基因逐步轉育到我國五大骨干系上,從而進一步完善豐富我國的自交系優良基因群。
選擇優良自交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密度,通過加大密度種植可以將優良的葉型基因,根系基因,莖桿發育基因,利用光能基因,生理形態基因有效的累積到一起,這樣選出的品種回到正常密度時,不易喪失原株型。同時要有高配合力,表型的東西不一定遺傳,所以需要種植鑒別。優質和抗性同等重要,這樣株型才有實際意義。
假如我是我,是因為我生來如此,那么我是我,你是你。可是,假如因為你而我是我,因為我而你是你,那么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遺傳學之父- 孟 德爾)。
送給讀懂的你……
05
前瞻
1984 年 2 月,錢學森院士預言:第六次產業革命將是農業革命。將在 20 世紀的最后幾年或最遲在 21 世紀 30 年代之前的中國發起。
當今世界格局正處在由一級向兩級過渡期,地理格局重新站隊導致了中東,亞太等地的沖突。這是歷史的慣性,主要原因是美國影響力在下降。美國在世界各地發動可控動亂,兩頭通吃賣軍火,混水摸魚,經濟上已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美國通過向阿根廷出售轉基因大豆種,進而控制阿根廷農業,使阿根廷社會動蕩,經濟倒退,貧困人口增至 51 %,又將阿根廷轉基因大豆轉銷給中國,造成中國種了 5000 年的大豆成了傷心豆,大豆產業全線崩潰,倒逼中國放開轉基因種子種植。美國通過輸出農產品、然后用專利、用產業鏈控別國農業。這是美國發動的兵不血刃的糧食戰爭。
過去 200 年的成功成就了美國今天的國際地位,美國人從心底里看不起中國,美國民眾對中國一般印象就是:長城,熊貓,自行車。
今天的中國不是崛起而是復興,現代文明的基礎是工業化,中國制造業總量世界第一,擁用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最完善的工業體系,是世界上唯一能從造火柴到造火箭的國家。目前汽車年產量 1300 萬輛,是日本和美國的總合,工業總產值是美國的 2 倍。10 年后中國 GDP 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軍事力量居世界第三,戰爭動員能力世界第一,可參戰人員 8 億。20000 枚導彈齊發可讓世界任何一國打回到石器時代。
為什么說第六次產業革命是中國農業呢?中國農業未來的藍海在哪里呢?因為中國農業落后,所以需要革命。
農業關系民生,民生是國家存在的基礎。歷史上歷代王朝更替,都是由糧食危機引起的。愛因斯坦曾預言:世界上如果蜜蜂滅絕了,人類只能存活三年。糧食是控制人類的武器。
土地是有限的,科技是無限的。種子是農業科技的載體,沒有種子,糧食生產就是無源之水。種子的形成到農業生產中應用己有 40 億年,是地球生命現象從無性繁殖進化到有性繁殖時代的標志。
中國幅員遼闊,但耕地資源缺乏,且還在減少,目前登記在冊 1.23 億hm2,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低,雨養田只有 39 %。近年來干旱越來越嚴重,地下水位下降明顯。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掠奪式種植,使土地地力下降,有機質含量偏低,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土地家庭承包制過時,制約了大型農業機械的推廣,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
依靠擴大面積來提高糧食產量空間越來越窄,唯一出路就是土地適當規模集中經營,靠的是農業科技,種子是核心。中國種子市場價值 1000 億,由于歷史等復雜原因,我國種業公司面對跨國種業公司競爭無力,遠遠落后并短期內無法解決。種子科研領域跨國公司注重基礎材料原創研究,實行分工明確的商業化育種,而我國則還在分散進行低水平的重復測配,存在整體性差距。
企業搞不好是企業的問題,產業搞不好就是國家的問題。我國在對待轉基因問題,品種審定,市場管理,存在較大問題。不利于中國種業同國際巨頭競爭。隨著世界種業公司聚集化加快,對中國種業沖擊力加大,中國的政策也將隨之改善。
種業的發展依賴于農產品的加工,消費,目的是種出更多更好的農產品,農產品最終是用于加工,消費,沒有消費,農產品生產越多,積壓越多。我國農產品目前正處在消費升級階段。綠色有機食品成為人們的新需求。有機農業將是來農業發展的唯一出路,也將是中國農業的下一個風口。
種子終端營銷將不再是單一的賣種子,而將是為農民提供包括機械種植,植保,肥料,產品回收(訂單農業),金融貸款,技術服務為一條龍的服務商。你做不到就得改行。
種子經銷商隨著土地的集約化而必然集約化,這是因為上游種子生產生業的快速行業整合。
多數人能熟知過去,少數人能預知未來;多數人因為看得見才相信,少數人因為相信才看得見;多數人遵循即有的規則,少數人能夠創造新的規則……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