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本播種完成,父本一期播種到尾聲,父本二期播種正大規模進行……我們今年流轉了上千公頃土地,用于中、早熟玉米品種制種。”1日,位于公主嶺市的鴻翔種業有限公司制種田里,看著配置北斗導航定位、自動駕駛系統的大型農機在田中耕作,該公司企業生產經理李青松自豪地說:“我們采用數據化管控,播種、施肥、覆膜、鋪設滴灌等環節一氣呵成,產出種子質量高于國家標準。”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關系糧食安全的命脈。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作為東北四省區的種子集散地,公主嶺市的種企數量、規模和效益都位于全國前列,被確定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
年生產種子近0.75億公斤,種子生產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位于全省前列,“吉單27”連續11年成為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超級稻“吉粳88”連年創造吉林省水稻單產紀錄,培育出世界第一個大豆雜交品種“雜交豆1號”……一組精彩的硬核數據,印證了公主嶺市在主要農作物種質資源和新品種選育上作為“國家級”的上榜理由。
600余家經營業戶集聚
——“種子一條街”年交易量3740萬公斤
春耕時節,公主嶺市楊大城子鎮農民李曉靜家有了“大動作”——為玉米品種更新換代。“去年種了兩畝新品種,每公頃收獲糧食1.5萬公斤,確實高產,今年當然要擴大種植面積。”連日來,她只要有空兒就去查看玉米長勢,“今年苗情尤其好,出籽率高,已經長到‘五葉一芯’。多去‘種子一條街’轉轉,總能發現好品種。”
李曉靜說的“種子一條街”,就是公主嶺市的鐵北種子銷售一條街。這里全年種子交易量達到3740萬公斤,已成為東北地區的種子交流中心。隨著種業規模的擴大,種企和經營業戶正向公主嶺市集聚,全市種子經營業戶多達600余戶。
“我們每年都會有10余個玉米品種通過審定,今年主推耐旱、耐瘠薄的‘吉單436’,平均增產10%左右。”走進位于公主嶺市的吉農高新技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成熟的“育繁推”體系,他們將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進行推廣,“通過與農戶簽訂育種保底協議,公司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制種基地,全年生產玉米種子600多萬公斤。”企業負責人王雪巖介紹。
600余個品種誕生
——自主繁育“公主嶺種子”
玉米、水稻品種是公主嶺市的主攻方向,他們與吉林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等實施戰略合作,選育出一系列適宜東北地區種植的新品種。410個玉米品種、155個水稻品種、48個大豆品種……自主繁育的新品種形成了“公主嶺種子”品牌。
位于公主嶺市的吉林吉農水稻高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近日連獲喜訊:培育的“吉粳816”水稻取得突破,在保持高產、抗病、抗倒伏的同時,其食味值達到最優,連獲國家金獎。
一粒優良種子又是怎樣在吉農誕生的?“新品種往往要在上百個種質資源中,經過預試試驗、區試試驗、生產試驗等一系列環節,并在糧食主產區示范應用。”品種資源研究室內,公司種業負責人石金棟正在完善一項新品種的數據,“培育一個新品要3年~5年,目前,公司在公主嶺市設有品種資源、常規育種、耕作栽培和區域試驗4個研究室,承擔著多個重點科研項目。”
眾多科研機構落戶
——打造東北區域種業創新高地
作為玉米、水稻等種子的重要研發基地,公主嶺市吸引了一批大型種業和科研機構在此落戶,提升了種業核心競爭力。
由于良種研發和經營高度集中,國內種業集團紛紛在此設有分銷處。隨著部、省、縣三級共建的國家玉米新品種區域性集中展示評價基地落戶,公主嶺市連續兩年承辦“國家玉米新品種區域性集中展示評價現場觀摩活動”,先后4次承擔“國家玉米籽粒機收現場觀摩活動”,北大荒墾豐、山西省農科院等數十家機構相繼建立品種試驗站。
2021年,公主嶺市被批準創建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從基礎研究到新品種測試,從田間試驗到加工倉儲、管理服務,產業園涵蓋種業全鏈條。建立現代化種子研發中心、打造種業小鎮、建設品種測試基地……借助這個創新平臺,公主嶺市將產學研一體化,打造東北區域種業創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