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南堅持以“國之大者”的政治擔當,高標準實施《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簡稱《南繁規劃》),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基本成為服務全國的用地穩定、運行順暢、監管有力、服務高效的科研育種平臺,為加快建設南繁硅谷打下扎實基礎。
用地有保障,設施高標準
2015年以前,各省南繁基地建設都是跟農民(或農場)直接租地,基地建設位置分散,科研用地不穩定。《南繁規劃》實施以后,通過劃定南繁保護區,穩定了南繁用地。
為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劃定任務。2016年,海南將26.8萬畝適宜南繁育制種的耕地劃定為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含5.3萬畝核心區),將全部南繁保護區耕地規劃為永久基本農田納入“一張藍圖”,通過海南省“多規合一”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常態化用途監管。
同時,結合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海南將南繁保護區的農田落實到戶,登記造冊,解決了南繁與其他產業發展“爭地”的矛盾,保障了南繁科研育制種用地的長期穩定。
7年來,海南協助全國各省165家南繁單位在已有南繁用地的基礎上,新流轉土地2.77萬畝,滿足了現階段南繁單位科研育種的用地需求。
歷史上,海南因臺風、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發,農田基礎設施常被損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田間基礎條件也常受影響。
《南繁規劃》實施以來,南繁基地基礎條件建設已經完成投資26.88億元,新建或改造南繁高標準農田24.26萬畝,覆蓋90.5%的南繁保護區,核心區農田基本達到了“路相連、渠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建設標準。推進南繁水利設施建設,完成灌溉面積20.41萬畝,占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總面積的76.2%,基本解決了南繁基地輸水能力不足、年久失修、灌溉保證率不高等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南繁基地的灌溉保障能力。
目前,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已基本建成生物育種專區,具備試運行條件,11家獲得農業農村部批準的科研、企業先后進入生物育種專區開展田間試驗。
為南繁專家安“新家”,又保“老家”
南繁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史,2015年以前南繁專家在海南的住宿、科研、生活等條件十分簡陋,自發建設的臨時住宿、科研、辦公等建筑設施大多沒有合法手續,面臨隨時被作為違章建筑拆除的風險。
《南繁規劃》實施后,海南通過新建南繁配套服務區和對已有南繁建筑設施進行分類處置等措施,既為南繁專家安了“新家”,又保了“老家”。如今,南繁科研人員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在建設用地指標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海南專門劃定783畝南繁配套服務區建設用地,支持建設南繁基地所需的配套設施,解決南繁專家科研、生產、生活保障跟不上的問題。目前,三亞、陵水、樂東三地的南繁配套服務區建設順利,陸續有科研單位入駐。
對于南繁單位最關心的原有基地設施處置問題,幾年來,海南下大力氣對586家有固定基地的南繁單位建筑設施進行甄別,確定需備案單位345家,已完成備案340家,完成率99%。基本解決了南繁發展60多年來南繁單位所建的建筑設施合規化難的歷史遺留問題。
在公共科研服務保障方面,南繁公共實驗服務和執法管理基礎設施項目已投入使用,可為每年來瓊開展南繁育種的800多家單位提供種子純度鑒定、DNA提取、分子標記、品種測試等公共科研服務。
“南繁基地為我國種業振興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南繁硅谷建設夯實了基礎。”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何瓊妹介紹,下一步,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目標,全力加快推進南繁基地高質量建設,全力推動已建成設施高水平運行,進一步提升南繁基地科研保障水平,助力國家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何瓊妹表示,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將搶抓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機遇,做好《南繁規劃》與《國家南繁硅谷建設規劃》實施的有效銜接;以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為基礎,加強種業制度集成創新,重點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確保種源自主可控。全面推動南繁科研育種向南繁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立足海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南繁硅谷,努力為推進種業振興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海南新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