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內蒙古植物新品種保護現狀分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2-03-24  來源:中國種業  作者:李麗君 等  瀏覽次數:1011
 
       植物新品種保護也叫植物育種者權利,同專利、商標、著作權一樣,是知識產權保護的一種形式。植物新品種作為人類智力勞動成果,在農業增產、增效和品質改善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植物新品種保護工作,1997年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1999年我國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并開始受理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提出植物新品種權申請的是巴彥淖爾農牧業科學院培育的巴單三號玉米品種,時間是2001年3月23日。之后的19年時間里,自治區植物新品種權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作物種類逐步擴大。截止到2019年年底,申請量達到371件,作物種類由2001年的1種擴大到目前的16種;授權量達到196件,作物種類由2002年的1種擴大到目前的11種。

      1 植物新品種保護特點

      通過查詢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申請量和授權量數據,分析了內蒙古自治區植物品種權申請量、授權量、作物差異和申請主體地域分布等情況,概括出內蒙古自治區植物新品種保護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1 申請量和授權量呈波浪式增長

      內蒙古自治區從2001年開始申請品種權以來,總體看品種權申請量和授權量呈快速增長的變化趨勢。申請量由2001年僅有的1件提高到2019年的60件,授權量由2002年的1件提高到2019年的37件。截止到2019年年底,申請量達到371件,授權量達到196件,年均申請量19.5件,年均授權量10.3件。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但年度之間差異大、波浪式增長的特點比較明顯(圖1)。

圖1 2001-2019年品種權申請量和授權量變化

      從品種權申請量看,波浪式增長態勢特別明顯,共出現5個波峰,4個波谷。前3個波峰的申請量在20件左右,差異較小。從第4個波峰起,差異明顯增大,2016年為37件,到2019年達到60件,約成倍變化;第1個低谷出現在2008年,但谷底出現在2011年,申請量不足10件,遠低于年均19.5件的申請量。總的來看,從2012年開始申請量大幅增加,到2019年,8年時間達到246件,占總申請量的66%。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1〕8號)和2017年4月1日以后國家不再收取品種權有關費用的政策,應該是2012-2019年品種權申請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因素。

      從品種權授權量來看,授權量也呈波浪式上升狀態,中間出現幾個變化波段。2002-2009年間呈上升趨勢,其中2002-2007年緩慢上升,2008-2009年快速上升,到2009年授權量達26件,幾乎達到頂峰;之后2010-2011年出現明顯下滑,到2011年滑到谷底,授權量僅為1件;雖然2018年授權量也小幅下滑,但2012-2019年授權量呈快速增加的趨勢沒有變,到2019年,出現授權量37件的峰值,約為年均授權量的3倍多。按照品種權審查程序,品種權申請受理后需要進行至少2個生長周期的田間DUS測試,由于測試會受季節、自然災害、植物性狀表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有可能經歷2次以上的測試,所以一般情況下一個品種從申請到授權需要3~5年的時間。2001-2013年申請量第1個波峰出現在2004年,第1個波谷出現在2008年,而授權量第1個波峰出現在2009年,第1個波谷出現在2011年,恰好印證了這一點;2014年之后,大致上也符合這一規律。當然,受品種權申請量明顯增加和部分申請未能通過DUS測試或不符合品種權授權條件的疊加影響,申請量和授權量難以在年份上實現對應關系,或多或少存在差異,但4年左右授權的規律沒有變。

      ★1.2 作物之間申請量和授權量差距大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闊,橫跨“三北”,生態類型多樣,農作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名錄中,涉及到內蒙古自治區的作物有50余種。截至2019年年底,內蒙古自治區申請授權的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向日葵、辣椒、番茄、萬壽菊等16種;已授權的作物有玉米、小麥、大豆、向日葵、番茄、萬壽菊等11種(其中5種作物由于申請時間短還未獲得授權)。

      如圖2和圖3所示,糧食作物、油料作物、花卉和蔬菜4類作物申請量和授權量排序完全一致。其中糧食作物分別占申請量的79%和授權量的87%;油料作物分別占申請量的13%和授權量的9%;花卉和蔬菜占申請量和授權量的比重均在5%以下,4類作物表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與全國類似,內蒙古自治區糧食作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占絕對優勢,這與糧食作物種質資源豐富、地位重要、需求量大,從事相關作物品種選育工作時間長、主體多、成果豐碩有直接關系。向日葵是內蒙古重要油料作物,育種工作起步早、成果多,但由于2016年之后植物品種保護目錄才列入向日葵,使得向日葵占主要的油料作物申請量和授權量僅占總申請量和授權量的10%左右。另外,蔬菜和花卉等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作物申請量和授權量占比極小,在種業高科技競爭中處于被動局面。

圖2 申請作物種類分布圖

圖3 授權作物種類分布圖

      圖4和圖5分別展示了不同類型作物品種權申請量和授權量的年度變化情況,進一步印證了申請和授權作物中糧食作物的絕對主導地位。蔬菜和花卉品種權申請分別開始于2015年和2014年,2017年首次獲得授權。在申請和授權時間上比糧食作物晚15年左右,比油料作物晚5年左右。

圖4 2001-2019年申請作物種類變化

圖5 2001-2019年授權作物種類變化

      申請量和授權量差異大的問題不僅體現在不同類型作物上,還體現在糧食作物之間。如圖6所示,7種糧食作物中,申請量和授權量排名完全一致,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玉米、高粱和谷子。前3位中,排第1位的玉米品種權申請量高達259件,授權量達到147件,分別占糧食作物申請量和授權量的88%和86%,而排在第2位的高粱品種權申請量和授權量僅占4.8%和6.1%,與玉米相差80多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處在第3位或之后的作物申請量和授權量所占比重可想而知。

圖6 糧食作物申請量和授權量表現

      ★1.3 種子企業在品種權申請中占主導地位

      按類型,將品種權申請主體分為種子企業、公益科研、民營科研、個人和其他等5類。從圖7可以明顯看出,不同申請主體品種權申請量所占的比例不同,從大到小依次是種子企業、公益科研、個人、民營科研和其他,分別占申請總量的67%、20%、8%、4%和1%。其中種子企業占主導地位,申請量達249件,是第2位公益科研的3倍多。實際中,品種權申請主體往往也是品種育種主體,說明了內蒙古自治區種子企業逐步成長,科研育種實力獲得了極大提升,構建以種子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在積極推進,但內蒙古自治區公益科研品種權申請量僅占2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此外,內蒙古自治區高等院校僅有1件的申請量,與其育種成果嚴重不符,可能與高等院校對植物新品種權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關。

圖7 品種權申請主體分布情況

      圖8顯示了不同申請主體年度間品種權申請量的差異。種子企業從2002年起每年都申請品種權且數量呈快速增加趨勢;公益科研雖然有2/3的年份申請了品種權,但數量遠低于種子企業;民營科研、個人和其他申請主體的品種權申請比較隨機,僅在個別年份出現,沒有連續性,申請量較少。進一步說明以種子企業為主導的品種權申請格局基本形成,而且隨著國家對種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種子企業的自身大力發展,今后種子企業將繼續是品種權申請中的主角且主導地位更加突出。

圖8 2001-2019年不同申請主體品種權申請量變化

      ★1.4 申請主體區域分布差異大

      受氣候、光照、降水影響,加上內蒙古自治區地域狹長、東西跨度較大、生態類型多,內蒙古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作物種類和分布有所不同,在品種權申請上可以明顯看出差別。據表1所示,東部地區品種權申請量位列第一,多達239件,占申請總量的64.4%,涉及玉米、大豆、谷子、高粱、花卉等9種作物;第2位的西部地區雖然申請作物種類最少,僅為5種,但申請量比中部地區有優勢,達到100件,占申請總量的27.0%;中部地區申請作物涉及8種,但申請量僅為32件,占申請總量的比例不足10%。進一步分析,申請主體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區域分布上,還體現在同一區域各申請主體之間。例如東部地區申請主體類型多、數量大,而中部和西部地區申請主體比較單一且數量少,特別是西部地區,其中3家企業的申請量就占了西部地區申請量的55%。

表1 品種權申請區域分布情況

      2 存在的問題

      ★2.1 政策宣傳有待加強

      植物新品種保護申請只有國家一級受理,申請者直接向國家提出申請,造成省級在植物新品種保護中作用發揮不強的問題。盡管國家大力宣傳品種保護政策和品種保護有關知識,但由于內蒙古自治區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存在政策解讀和知識宣傳斷檔的現象,沒有形成全區重視新品種保護、參與新品種保護的良好氛圍,部分育種主體甚至到目前還不清楚品種保護和品種審定以及品種登記的區別。

      ★2.2 育種水平有待提高

      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育種水平取得了一些成績,特別是在谷子和向日葵等作物育種上,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大多數作物育種水平和其他省份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2.3 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在申請作物種類上,還表現在申請主體類型和區域分布上。縱觀全國,申請作物發展不平衡是一個共性問題,但內蒙古自治區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特別是“玉米獨大”,東、中、西部地區不均衡的問題比較嚴重。蔬菜、花卉等品種雖然申請了品種權,但數量非常小,沒有形成規模,與產業發展不匹配。

      ★2.4 申請積極性有待調動

      新品種保護制度實施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多數育種主體以及科研育種人員對成果保護越來越重視,積極申請品種權保護。但也存在部分育種主體和科研育種人員對品種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的問題,加之品種權申請時間較長等原因,導致一些科研育種人員申請品種權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品種保護制度的實施。此外,品種權侵權案件時有發生和維權難的現實也影響了品種權申請的積極性。

      3 工作建議

      ★3.1 加強宣傳引導,增強品種保護意識

      有關部門要加大力度宣傳普及植物新品種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政策解讀和專業知識的公益宣傳,開展品種保護進企業、進單位、進網絡等活動,不斷提高內蒙古自治區特別是創新創業主體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使得植物新品種保護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推動形成新時代品種保護工作新局面。

      ★3.2 加快育種創新,提升育種科研水平

      科研育種單位和育種人員要進一步創新思路,加大種質資源的收集和利用,加快育種理論的創新和育種技術的研究,從源頭上解決品種創新不足、育種成果推出慢等影響種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3.3 打破不平衡,促進作物品種結構全面發展

      加大蔬菜、花卉品種研發的政策傾斜力度,加強對蔬菜、花卉育種科研團隊的人才培育,利用政策、項目等手段盡快提升這類作物科研育種實力,從而平衡內蒙古自治區作物種類結構,達到種業全面均衡發展的要求。要縮小地區間育種創新、品種研發中存在的差距,中西部地區雖在作物種類上不具優勢,但在地理位置上卻有東部地區無法企及的條件,要充分利用政策、信息、人才等各種資源,加大投入和創新,加快育種實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3.4 強化學習交流,提高品種保護積極性

      育種主體要轉變觀念、加大品種保護有關法律和政策的學習交流,加深對品種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增強申請品種權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種業領域知識產權執法,加大種子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各種套牌侵權行為,切實維護品種權人和育種人的合法權益,為品種創新和種業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營商環境。

      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的設立和實施對內蒙古自治區種業發展和種業競爭力的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對于育種人來說,國家能夠立法保護植物新品種權,就能在法律上保障其基本的利益不被侵害,能夠承認育種人享有的基本權利。在種業發展邁入關鍵時期之際,內蒙古自治區各育種主體要轉變思路,加強合作交流,加快種質資源利用,切實提高科研育種創新能力和水平,提高科研育種成果的產出比例,實現內蒙古自治區植物新品種保護和種業創新齊頭并進、有序發展的良好局面。(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植物新品種保護現狀分析》

      ?作者:李麗君 桑丹丹 聶麗娜 融曉萍 王海霞 周璇 賈利敏 李強 王雪嬌

      ?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刊于《中國種業》2022年第3期22-26頁 轉載請注明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