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又被稱為“飼料之王”,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基礎。同時,玉米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是人們加工利用最多的谷物,在食品、紡織、石油、造紙、醫藥、化工、冶金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在我國國計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產國,如今已經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可在20年前,我國玉米畝產量只有300公斤左右,不到同期國外產量的一半,需要依賴進口,以畜牧業為首的行業發展受到極大限制。

玉米地照片
“做一個矢志不渝的耕耘者,悉心守護大地,靜待收獲時節”
李少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栽培生理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曾任我國玉米科技入戶首席科學家。1963年,李少昆出生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一二一團,父親是農場連隊的會計,母親是幼兒園老師。那時,農場的學生都要參加夏收和秋收勞動,每年有2~3個月在務農,夏天收小麥,秋天拾棉花,冬天撿糞。
在李少昆的記憶里,撿棉花是兒時最痛苦的事,連著一兩個月,天不亮就起床,彎著腰忙到天黑才收工,每次結束,大家累得腰都直不起來,特別辛苦。那時,李少昆就在想,定苗、除草、收割都是人工,“如果都能用機械來解決多好呀”。從那以后,他心里就埋下了科技興農的種子。
那時的農場,養殖也是重要產業,但是,由于玉米產量不高,口糧都很難維持,更別說做成飼料去養豬,所以養殖業一直很低迷,一年吃不了幾頓肉。對此,李少昆一直耿耿于懷。

李少昆在玉米地里觀察玉米的生長狀態
1977年,高考恢復后,李少昆考上了石河子農學院農學專業。學習期間,他對農業有了更專業的認識,對農作物生產產生了濃厚興趣。李少昆了解到,玉米是高產作物,那時美國玉米最高畝產已經達到1500公斤,我國平均畝產只有不到300公斤。為此,他不斷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從石河子農學院和西北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到中國農業大學的博士生,最終從山東農業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主要研究方向一直是玉米栽培。1998年,李少昆進入中國農科院,組織團隊,系統開展玉米研究。

李少昆博士畢業
科研工作中,李少昆深受導師——中國“噸糧田之父”王樹安教授的影響,積極倡導全國糧食的生產安全,特別重視糧食高產方面的研究。他曾在兩畝試驗田里不斷地翻地、播種、除蟲、施肥,也曾用兩年時間挖采、研究玉米根系超過200株,還運用信息、分子技術等研究如何實現高產,他的團隊逐漸走到了全國玉米研究的最前沿。

李少昆在試驗田里觀察玉米生長狀態
2004年,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開展農業科技入戶工程,遴選了4位首席專家到農村開展科學種植、作物高產等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李少昆作為玉米領域的首席專家,下到全國各玉米產區,了解農業生產問題以及技術推廣現狀,探索如何把科技傳遞到農民手里,用科技助力糧食生產。
李少昆每年有近200天待在農村,每天都有很多農民和技術人員向他咨詢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一次,李少昆到山西的一個縣指導調研,突然下起了冰雹,技術人員和村民把李少昆圍住了,大家七嘴八舌:“下冰雹了,地里的玉米被砸倒了還能扶起來嗎?”“我地里的苗要毀種嗎?”“我們平時應該怎么預防這種突發狀況?”大家的問題難住了李少昆,因為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除了栽培育種外,自然災害、病害、蟲害等問題不是一個專家或者一個團隊就可以解決的。
因此,李少昆提出建立信息平臺,把農民的問題集中分類,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詳細解答,同時把內容制作成視頻放進光盤,再用圖解方式印在書冊上,全面解決了玉米種植戶的疑惑。

李少昆在給四川地震災區村民講解科技救災恢復生產技術

李少昆給村民們解答問題
進行玉米高產系統性研究 連續7年打破玉米高產紀錄
在解決農民種植難題的同時,李少昆開始對玉米高產進行系統性研究。2004年,李少昆通過科技入戶工程,在每個示范縣選1000名農戶進行高產示范,每個示范戶再帶動20戶村民種植。
每年,李少昆都會對各地示范戶進行指導,并組織技術人員開展產量調查。2004年,玉米最高產的地塊出現在陜西澄城縣,畝產達1040公斤。為了進一步提高產量,李少昆和團隊在玉米生長季,每天都待在試驗田里研究。
李少昆選擇了通過增大種植密度來增產,但一開始就出現玉米大面積倒伏的情況,為此,他對高密度逆境選擇品種、化控技術、耕層構建技術進行了研究,最終解決了玉米倒伏問題,并在2009年打破了全國紀錄,畝產達到1361公斤。隨后,李少昆又提出產量對標國外,3~4年實現畝產1500公斤,8~10年實現畝產2000公斤的目標。

李少昆在檢查土地的干旱情況
創高產紀錄后,李少昆發現,想進一步突破產量的難度超乎想象,如果進一步加大種植密度,即使不倒伏,玉米也會出現空稈現象。
經過無數次試驗,李少昆團隊發現,只要把玉米苗的整齊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就能解決空稈問題。2013年,通過滴水出苗、種子分級精選、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等技術,李少昆再次打破由自己創造的全國紀錄,畝產達到了1511.74公斤。
在解決了品種與光熱水肥資源定量匹配、干旱等逆境脅迫問題后,2020年,李少昆團隊再次創造畝產1663.25公斤的新紀錄。對于連續7次打破全國紀錄,李少昆并不滿足:“離我們當初定下的目標還差很多,雖然產量突破的難度比我們想象的大,但我們一定會繼續研究下去,進一步從各方面改進,爭取早日實現畝產2000公斤的目標。”

李少昆在農田講解玉米生長情況
李少昆重視人才培養以及學科發展。多年來,他帶著研究生在新疆搞研究,大力支持他們的科研學習,想為新疆多培養一些農業方面的人才,幫助家鄉科技興農,振興鄉村。

李少昆在玉米地給學生們上課

“玉米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玉米產量和競爭力提升再作貢獻。”未來,李少昆將帶領團隊繼續探索,突破玉米產量的瓶頸,早日實現畝產2000公斤的目標。
資料來源:鄉村振興人物榜
編輯@新銳恒豐研究院
聯系: novoseed@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