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種子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21年12月24日通過,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種子是農林科技進步的基礎和重要載體,種業是提升農林競爭力的關鍵。適時修訂種子法對做大做強種業,轉變農林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林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農民日報》2021年12月27日)
點評:新修《種子法》甫一公布,政府官員、科技專家、種業老板好評如潮,主要集中在以下新修條款。
一是重點聚焦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及保護環節。修改后的《種子法》第二十八條擴大了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范圍及保護環節,將保護范圍由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延伸到收獲材料,將保護環節由生產、繁殖、銷售擴展到生產、繁殖和為繁殖而進行處理、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出口以及為實施上述行為的儲存。
二是新增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我國種業原始創新動力不足,審定品種多但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問題比較突出。實質性派生品種(EDV)就是對原始品種進行簡單修飾后育成的衍生品種。明確實質性派生品種可以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并可以獲得授權,但對其以商業為目的利用時,應當征得原始品種的植物新品種權所有人的同意。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目的是建立原始品種權人與派生品種權人的利益分享機制,鼓勵育種原始創新,減少模仿修飾。
三是加大假劣種子打擊力度,完善侵權賠償制度。中國玉米育種的主體在科研院所,還有難以計數的民間個體戶。育種門檻太低,搜幾份材料、租幾畝地就可以支攤起灶搞起雜交育種,一兩年兩三年就能鼓搗出好多個高仿、初仿、甚至是“比瓢畫葫蘆”組合。面對無孔不入的潛規則、權力尋租和利益輸送,一大批在產量、質量、適應性都可與真品種媲美的“新品種”被無節制地生產出來了。同質化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
四是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修改后的種子法還在國家有計劃地普查、收集、整理、鑒定、登記、保存、交流和利用種質資源這一條文中,專門提到重點收集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和特色地方品種。
(來源:佟屏亞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