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迷信高產!——事實上,“高產品種”或“品種高產”都是忽悠!
為什么這樣說呢?
很簡單,大家只要“自問自答”3句話就可以了:


第一句:通過審定的玉米品種,有比對照品種減產的品種嗎?
數據要以審定公告最權威——因為,某些品種所謂的“高產紀錄”,大多數屬于沒有參照物的“自吹自擂”。
所有通過審定的品種,基本上都是比同一區域的同一個對照品種增產“差不多的”幾個百分點——等于所有審定的玉米品種的產量水平都“差不多”——同等條件下,所有的玉米品種都不會太高產,也不會太低產。
只有遇到災害年份(如2015年和2021年),一些品種的抗災能力差,減產幅度大,才襯托出一些抗災能力強的品種“相對高產”——不是超越性高產(過于高產的都必須賠著錢地“巨量施肥”),而是“相對減產少”的高產。
用一句話解釋:不是你家的玉米成了“武松”,只是別人的玉米成了“武大郎”而已——雖然強過了“武大郎”,但不等于你就是“武松”。
第二句:所有的高產,都是吸收肥料養分的多少決定的!
也就是說,吸收不了足夠的氮磷鉀以及微量元素,任何一個品種都不會有過高的產量的——或者施肥多,或者土壤肥沃(養分留存多),才有過高的產量。
任何一位懂點玉米需肥特點的人都知道:每生產100斤玉米籽粒,需要從土壤中吸收100%純氮2.5~4斤,100%純磷1~1.4斤、100%鉀3.2~5.5斤或者補充肥料,或者土壤中養分留存——例如,每產出1000斤玉米籽粒至少需要25斤—40斤純氮【相當于50斤尿素或80斤尿素——土壤越肥沃,施肥量越少】。
或者土壤養分留存,或者施肥較多,不然,任何一個品種都不會過于高產——只會有一些品種因為抗病差或抗倒差或耐高溫能力差(抗熱差)等等抗災能力偏弱,低于正常產量的減產——才襯托出一些抗減產品種的相對高產(也就是“不減產”或者“少減產”)。



咱們再看下圖:玉米的產量假定100%,一個品種對產量的貢獻率,還不如氮肥(尿素)呢。

第三句話:但凡有在抗減產方面有一定優勢的玉米品種,都不會故意吹噓高產。
比如某個玉米品種“高抗雙倒”;比如某個玉米品種“高抗莖腐+高抗銹病”;比如某個品種高抗兩種莖腐;
比如某個品種“不用打控旺劑也可以比拼其它品種”;
比如某個品種“抗高溫能力非常好”;
比如某個品種“可以省肥一半又增產五分之一”等等......
雖然你不是打虎英雄武松——但是,你總不能像武大郎一樣只能“吹噓自己老婆漂亮”吧?因為,或者是你殺豬宰羊在十里八鄉聞名,或者是你騎馬水平很高,或者耍猴有技巧.......都不用像武大郎那樣可憐兮兮地依靠吹噓“潘金蓮漂亮”去取悅別人!
為為什么玉米品種別的優點不說,單單吹噓高產?——恐怕是你這個玉米品種沒有其它抗災優點吧?而且,你的高產施肥多少呢?在完全不施肥條件下你和10個品種對比高產的結果呢?
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只要你比別人多思考幾分鐘,你家就比別人家強幾倍甚至強十幾倍。這是一位經濟學家的研究結果。(未完待續)
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北方農村網種子質量監督辦公室、北方農村網種子質量監督委員會、種業商務網聯合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