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推薦閱讀 » 正文

開局“十四五”:種業振興邁出堅實一步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12-22  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  瀏覽次數:1021
 

      【編者按】“穩”字當頭 “進”勢彰顯。“十四五”開局之年,三農工作如何破題?亮點在哪里?開局起步,至關重要。今日起,微觀三農連續7天推出年終專稿系列,多側面、多角度展現一年來三農工作鏗鏘有力的步伐。

      種業振興邁出堅實一步

      米質油亮飽滿,細看粒粒分明。“這就是‘一家煮飯,四鄰飄香’的小站稻。”天津市農科院水稻專家王勝軍從鍋里盛出一碗熱氣騰騰的米飯。通過上萬個親本南繁北育雜交而成的小站稻,成為北方乃至全國為人知曉的水稻品牌之一。“我們合作社全種了‘金稻919’新品小站稻,產量、收入都不賴!”天津津南區農民李樹增說。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強調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種業產業定位、發展目標定位、戰略定位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可以說重視程度前所未有,要求之高前所未有。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按照中央有關部署,重點實施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和市場凈化五大行動,力爭“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在偉大的建黨一百周年之際,種業振興的動員令已經發出,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的沖鋒號已經吹響。

      建好“諾亞方舟”  種質資源保起來

      在北京市海淀區熙攘的街道邊,有一座磚砌老樓,里面存放著數以萬計、形態各異的種子。它們從全國甚至全世界收集而來,被碼放在一個個馬口鐵盒中低溫干燥保存。雖然已沉睡了數十年,但仍保持90%以上的發芽率,蓄勢待發。

      我國是物種資源大國。這些有著地域特色的物種是一個國家的長期戰略資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組織過兩次大范圍種質資源普查,但仍有不少資源未被收集與保存。

      做好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第一仗”。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把種質資源普查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先抓起來、動起來,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畜禽種質資源普查收集活動,啟動首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計劃用三年時間“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這次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組織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技術要求最高、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重大行動。農業農村部分別設立農作物、畜禽、水產普查工作辦公室,成立技術專家組;各地組建結構合理、上下協同、人員精干、運轉高效的普查隊伍,扎實推進基層宣傳動員、資源摸排收集、數據采集上報等工作。

      年底,好消息傳來,第三次普查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08萬份,新發現鑒定畜禽遺傳資源18個,新收集水產養殖種質資源3萬余份。本次普查還填補了青藏高原畜禽遺傳資源普查的空白,搶救保護了如中山麻鴨、上海水牛等瀕臨滅絕品種。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組織開展資源登記和精準鑒定,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種業優勢,讓種質庫里“沉睡”的種質資源流動起來、利用起來。

      同時,國家級種質資源庫建設也取得重要進展,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正在試運行,容量150萬份,保存壽命50年以上,保存能力世界第一;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今年10月正式投入運行;畜禽種質庫已經立項,將于明年開工建設;農業微生物種質庫建設工作也在積極謀劃中。這是我國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諾亞方舟”,承載著品種更新的希望駛向未來。

      奮力“并跑領跑”  自主創新活起來

      占我國雞肉產量52%的白羽肉雞種源長期以來被國外壟斷,一直是我國種業自主攻關的重要目標。十年磨一劍。今年底,我國首批科企協作、自主培育的“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3個新品種正式通過審定,改變了國內白羽肉雞全部依靠進口的局面,讓國人實現了“吃雞自由”。

      科技創新是種業的生命力,是糧食連年豐收和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重要支撐。1962年,中央曾出臺《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在新階段新時代,中央提出推進種業振興,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近些年,我國種業發展有了很大進步,但有些品種、領域、環節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較,還存在短板弱項,種業發展基礎仍不牢固。如何搶抓機遇、迎接挑戰,需要向科技創新要答案,充分發揮種業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探尋新的成長空間、關鍵支撐。

      面對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面對產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農業農村部持續推進育種聯合攻關,開展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穩扎穩打解決主要品種“好不好、強不強”問題:

      ——開展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糧食作物和11種特色作物育種聯合攻關,優質品種選育加快。今年,位于黑土區的吉林省實施“主糧作物良種科技創新重大專項行動”,突出玉米、水稻、大豆提質增效,建設公主嶺國家級現代種業產業園,推行“強種貸”,培植了主要糧食作物種業創新的沃土。

      ——畜禽生產性能努力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實現品種在性能和品質上雙突破,加快畜禽種業向數量質量并重、資源節約高效方向發展,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中國農科院實施“強種科技行動”,研發出國內首款雞55K基因芯片“京芯一號”;構建肉牛全基因組選擇圖譜,新品種“華西牛”通過國家審定,提升了我國肉牛的生產性能水平和供種能力。

      通過大力開展自主創新,我國現代種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達到了75%和85%,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自給,玉米、生豬等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總體上,我國種子供應有保障、風險可控,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老生前的夢想激勵一代代育種人不斷前行。當今世界正迎來以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現代生物育種科技革命。要繼續研發“市場好賣、老百姓愛吃”的新品種,加快構建種業自主創新體系,加快實施農業生物育種重大科技項目,奮力實現種業科技“彎道超車”。

      打造“航空母艦”  種業企業強起來

      近日,“農作物種業企業陣型”在全國種業企業扶優工作推進會上發布。這是從全國7000家企業中精挑細選出的70家,將被予以重點支持。會議提出,要扎實推進種業企業扶優行動,以企業為主體,一體化配置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打造種業振興的骨干力量。

      企業是種業自主創新的主體。自2011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以來,我國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陸續成型壯大。今年以來,育種企業、科研單位、政府部門共同努力,解決種子企業“小散弱”問題,共同下好種業發展一盤棋,寫好種業發展大文章。

      中國農業大學設置“中國種業菁英班”“玉米、小麥育種學校”,注重企業實踐型人才培育;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安排不低于1000億元資金支持種業發展;廣東省大力實施“粵強種芯”工程,組建種業科技創新“優勢兵團”;廣西為種業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建強了一批“桂”字號優質種子;北京市致力打造“農業中關村”,計劃培育一大批能自主創新、有核心競爭力的規模種業企業。

      位于海南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光溫資源充沛,堪稱新品種培育的“加速器”。據悉,每年有700多家企事業單位近7000名科技人員從事南繁工作,全國已經育成的農作物品種中,70%以上經歷過南繁的“洗禮”。當前,海南正加快南繁基地建設,爭取早日建成集科研、生產、銷售、交流、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服務全國的“南繁硅谷”。

      全社會的鼎力支持,讓有意愿創新的種業企業躍躍欲試。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梳理畜禽、水產種業企業陣型,著力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重點龍頭企業,發展一批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專業化服務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全力打造商業化育種“航母”。

      建強“孵化搖籃”  基地水平提起來

      全國超過一半的玉米種子來自甘肅。制種大縣臨澤用足用活國家玉米制種基地建設項目和“超大規模制種大縣”獎勵政策,撬動和整合資金38億元,建成張掖國家級玉米種子產業園,引進16家企業落戶園區,年加工能力達25萬噸以上。

      目前,我國已形成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種業基地和152個制種基地縣,240家核心育種場和近萬家擴繁基地,極大保障我國農作物、畜禽用種需求。今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制種大縣獎勵規模和標準,獎勵資金由10億元擴大至20億元,著力支持制種大縣與龍頭企業共建,扶持企業做大做強。

      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舉行新一輪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認定工作,將有一定生產規模、生產條件好、集中穩定的基地加以認定、建設和保護,推動制種基地提檔升級。同時以生豬、奶牛、肉牛、肉羊、蛋雞、肉雞、水禽為重點,遴選建設一批國家核心育種場、種公畜站和擴繁基地,支持國家級水產供種繁育基地全力開展建設。

      甘肅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4月在本刊撰文指出,甘肅將在全省實施現代種業三年倍增計劃,建立健全現代種業政策支持體系,實施好新一輪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快“張掖玉米種子”“定西馬鈴薯種薯”品牌培育,提升供種、制種能力,推動甘肅從制種大省向種業強省華麗蛻變。

      打擊非法制售  市場環境優起來

      “好種多打糧,劣種苗兒黃”。假冒侵權種子質量低劣,等種在地里才發現就晚了,農民當年補救基本不可能。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是對種業創新者核心利益的最大保護、是增強我國種業競爭力的最大激勵、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最大支持。

      ——把好“品種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法律法規逐步完善,2015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今年年底,種子法修正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擬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從源頭上解決種子同質化問題,種業發展法制化又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品種多”“同質化”“仿種子”等問題一直是種業市場的“老大難”。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與最高人民法院簽署了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備忘錄,從行政執法、司法保護、行業自律等環節完善保護體系,推動解決舉證難、侵權賠償額低等問題。7月,最高法出臺審理侵害植物新品種權案件最新司法解釋。9月,最高法發布第一批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制止市場套牌侵權行為成為種業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工作重點。農業農村部不斷加大力度,探索建立知識產權侵權主體“黑名單”制度,標本兼治打擊侵權違法行為,為種業振興營造良好環境。

      ——把好“市場端”。

      從今年7月開始,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啟動為期半年的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套牌侵權、制售假劣等違法行為,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已查辦種業違法案件4000多件,極大凈化了種業市場環境。

      今年是“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全國各地全力打擊套牌侵權、“三無”種子:浙江省偵破“甬優”系列水稻品種侵權案,抓獲犯罪嫌疑人7名;甘肅張掖農業執法部門組織銷毀侵權在田制種玉米50余畝和違法轉移玉米種子10余噸;河北省破獲特大生產銷售偽劣種子案,涉案金額2000余萬元;河南省破獲玉米假種子案,涉案金額300萬元。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品種正由“多亂雜”向“多專優”轉變,近十年全國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植物新品種保護年申請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

      種業振興第一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下,在科研院所、企業的鼎力支持下,在全社會的積極參與下,我國在加快構建現代種業創新體系上邁出堅實一步,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拉開了振興大幕,實現了良好開局。

      來源丨《農村工作通訊》2021年第24期

      作者丨王琦琪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