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種業大計 展振興之勢
——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十八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側記
金秋十月,正值豐收時節。10月22-24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暨第十八屆全國種子信息交流與產品交易會(簡稱全國種子雙交會)在山東濟南舉行。作為種業界一年一度的大型展會,本屆雙交會以“興種穩糧保安全,固本強基促振興”為主題,包含了推進種業振興信息發布會、生物育種產業化論壇、蔬菜品種現場觀摩等多個主題活動,內容豐富,亮點紛呈。來自黃淮海、華北、東北等各地區千余家企業代表、2萬余名種業從業者紛至沓來,對接品種市場需求、暢談行業發展方向。
直擊市場需求——358家種業企業參展 2000余個蔬菜品種田間展示
近年來,隨著種植模式、飲食、消費習慣的變化,市場對于品種的要求越來越高、變化越來越快。面向市場最新動向,緊貼生產實際需求,此次大會的參展品種中,新、專、優成為了關鍵詞。
本屆雙交會共有358家企業參展,山東登海、農發種業、先正達中國、九圣禾、大北農、荃銀高科、敦煌種業、山東圣豐、河北巡天等全國農作物種業頭部企業悉數亮相,競相展示企業新品種新成果。
走進企業展區,一串串金燦燦的玉米棒映入眼簾。“登海1717是我們今年新示范推廣的品種,抗倒耐澇,適應性強,今年在黃淮海地區表現特別突出。”登海種業總經理顏理想介紹,今年,黃淮海地區高發銹病,后續連續陰雨,但品種經受住了考驗,給種植戶帶來了豐產豐收。
“針對目前規模化種植的發展方向,此次參展品種還有耐密早熟品種登海618、登海117,中晚熟大穗型登海606、登海1873等品種,適宜機收品種登海111,能更好地滿足種植大戶、農業產業化合作組織的選種需求。”顏理想說。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糧改飼”的深入實施,青貯玉米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在九圣禾種業展臺,首席產品官王長海介紹,近年來,青貯玉米品種廣受歡迎,今年更是供不應求。“針對市場需求,我們選育了北農青貯368、九圣禾361等不少專用新品種,持綠性好,抗倒抗逆,面向寧夏、甘肅、山東等養殖大省,希望這些品種能為種植戶提供更多選擇。”
在同一展區,一排顏色不一的棉花植株格外吸引眼球。“為了適應我國棉花產業發展,我們選育出棉花新品種新陸中83號,纖維品質極好,制作出的高端紡織品,有絲綢般的觸感。”九圣禾棉花育種首席專家陳愛民扯開一朵棉絮,棉絲纖細雪白有光澤,引得幾名參會者駐足觀賞。
“近兩年關注到棉花生產安全,這次我們帶來了9個參展品種,包括雙抗品種新陸早75號,駝色專用品種九彩棉28,含絮好、適合機采的明星品種新石K18等等,適合不同棉產區種植,各具特色。”陳愛民說。
除此之外,荃銀高科高產優質稻、圣豐蛋白油脂雙高大豆等新品種也獲得了不少經銷商、種植戶的青睞。“除了常規高產品種選育外,針對高端市場需求,高油酸等功能性大豆是我們近年來關注的研發方向,未來,瞄準差異化市場將為品種帶來更大競爭力。”圣豐種業市場部總監朱昌興表示。
此次雙交會在濟南農耕示范園開展了蔬菜品種田間現場觀摩活動,種植展示了來自國內外300余家種子企業的西甜瓜、辣椒、番茄、大白菜、結球甘藍等20余類2217個品種。園區內各類蔬菜瓜果品種爭奇斗艷,田間地頭擠滿了看種選種的農民和種子經銷商。
記者從全國農技中心品種登記處了解到,在品種展示的同時,他們對地展中的登記品種進行了跟蹤評價,根據實際生產和市場需求,特別針對抗病性、商品性、風味品質等方面開展綜合測評,之后將向社會公開推介一批優質、特色品種,把更多優質品種推向市場。
引領行業發展——聚焦痛點難點 管理部門大招齊放
今年,是種業振興開局之年。聚焦種業振興行動的五個主要方面,下一步將有哪些重大舉措?會上,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和全國農技中心各種業處室負責人全面解讀了種業管理工作新政策新動態,介紹了品種區試管理和推廣、種子質量監督檢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等情況,發布了2020年度行業頭部企業名單、年度品種推廣情況。
“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品種審定試驗渠道放開后,迎來了審定品種數量的大繁榮,但伴隨著育種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品種數量迅速增加,同質化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等現象逐步凸顯。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品種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這一問題,近日,國家新修改了對于玉米、稻品種的審定標準,分別在DNA指紋差異位點數、產量、抗性方面提高了審定“門檻”,目前新標準已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實施后,預計審定品種數量可減少40%,但仍可滿足市場需求,入市品種整體水平將明顯提高。”
針對套牌侵權、仿種子等問題,農業農村部部署開展了為期3年的種業監管年活動和為期半年的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從種子的生產、流通再到市場,聯合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重拳出擊、整治到底,全面凈化種業市場。據了解,為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通過加快立法、加強司法、嚴格執法、提高品種審定標準、開展登記品種清理、探索建立品種身份證等針對性舉措,為種業持續創新提供制度及法治保障。
要解決種子生產、經營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撐。全國農技中心種子檢驗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統一的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初步建成,三大糧食作物DNA指紋數據已基本整合入庫。新時期內,其將在打擊假冒侵權、保護育種創新、輔助科研育種、了解品種指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種子基地是保障農業用種安全的“大本營”。記者獲悉,下一步,基地建設將突出重點物種,兼顧特色優勢與多樣。著力夯實基地基礎條件,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力爭實現農作物種源保供能力70%-80%,畜禽種源保供能力75%-80%的發展目標。
培育好品種,種質資源是基礎。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陸續啟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和第一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行動,發掘了梯田紅米、紅皮核桃等一批有重要價值的優異種質。通過資源利用,創制了普冰小麥等一系列新種質,培育推廣了一大批突破性新品種,為“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提供了重要支撐。今后,有關方面將加大力度全面完成普查任務、加快編目入庫,對收集到的新資源實施有效保護,為種業振興夯實種源基礎。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祖祎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