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ABSTRACT
江蘇省是南方最大的粳稻生產省份,也是全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優勢區,但常規稻麥種子常年自留種比例較高。通過分析江蘇省常規稻麥自留種現狀、形成原因及潛在風險,以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及保障糧食安全為目標,從提高種植效益、加快良種選育、強化種業監管、落實種業扶持政策4個方面提出意見與建議。
江蘇省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生態類型多樣,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是南方最大的粳稻生產省份,也是全國優質弱筋小麥生產優勢區。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220萬hm2,總產約195億kg,分別居全國第6位和第4位;小麥種植面積約233萬hm2,總產約132億kg,分別居全國第4位和第5位,不僅可以滿足本省需求,還是南方面粉和食品加工企業重要的小麥原料采購地,是長三角地區口糧絕對安全的“壓艙石”。“好種打好糧”,良種對糧食高產穩產、農民增收至關重要,但常規稻麥常年自留種比例較高,與現代種業高質量發展不適應,對糧食安全存在不利影響。
1 江蘇省常規稻麥自留種現狀
常規稻和小麥是江蘇種植面積最大的秋糧和夏糧,常年常規稻種植面積約187萬hm2,按當前栽培條件,綜合考慮直播、機插秧等種植方式,以每667m2用種量7kg計算,常規稻種子年總需求量約1.96億kg,根據企業年銷售量,扣除省際及企業間關聯交易,實際省內商品種子銷售量約1.44億kg,約為總量的73%,自留種約占27%。常年小麥種植面積約233萬hm2,按每667m2用種量18kg保守計算,小麥種子年總需求量約6.29億kg,扣除省際及企業間關聯交易,實際省內商品種子銷售量約4.00億kg,約為總量的64%,自留種約占36%。從區域分布看,蘇北自留種比例高于蘇南。據統計,當前江蘇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經營占比約60%,這些新型經營主體普遍種植面積較大,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留種,是使用自留種的主要群體,自留種比例高于全省平均。自留種主要是大戶自種自留和從其他大戶手中低價購買,其中自種自留是主要渠道,約占70%。
2 自留種成因分析
2.1 種植收益低,降本心理驅使
總成本和凈利潤一直是農民種田的關注重點,近年來土地成本、人工費用、物化投入上漲明顯,使得種田總成本顯著增加。為了保住凈利潤,在土地、人工費用和物化投入無法節省的情況下,農戶只能選擇使用自留種來節省成本。以常規稻為例,商品種約7.6~8.0元/kg,若換用自留種,每667m2種子成本相差約55元,種植面積越大,節省費用也越多。
2.2 種子增產能力不強,商品種性價比低
使用自留種與使用商品種子在實際生產中單產差異并不明顯,且大多數糧食收購單位只要質量達標即進行收購,按品種、分質量、依需求精準收購的仍為少數,優質優價收購覆蓋率整體較低。產量上差距不明顯、疊加差異化收購實施程度低,使得商品種子與自留種相比優勢不足,作為商品性價比不高。
2.3 品種權意識淡薄,品種權保護不到位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某種程度上是靠天吃飯,回報率較低,體恤到種田不易,種子管理和執法部門對自留種的現象大多持“民不告官不究”的態度,對植物新品種權的保護意識不強。此外,農戶品種權意識淡薄、侵權成本低、維權過程取證難等因素無形之中也助長了自留種的長期存在和逐步擴大。
3 自留種的危害及潛在風險
3.1 增加種植風險,不利于充分保證用種安全
與商品種子相比,自留種難免混雜,種子純度下降,缺少發芽率檢測環節,農民僅憑經驗和感覺判定質量,實際品質無法保證,種植風險較高。許多稻麥易發病都是由種子帶菌傳播,自留種未經過田間鑒定和室內檢驗,帶菌率較高,例如當年稻瘟病、紋枯病發病重的自留種,若存儲堆放條件簡陋,種植后發病減產風險極大。自留種尤其自留多代后的種子,種性退化嚴重,影響種植效益。
3.2 擾亂市場秩序,不利于種業創新可持續發展
打好種業翻身仗,品種創新和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是重中之重。對不符合“農民”身份的用種者,自留獲得了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品種,實際是侵犯了植物新品種權的侵權行為,與全社會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相背離,嚴重打擊了科研育種原始創新積極性,干擾種業市場健康發展。
3.3 影響大局穩定,不利于有效保障糧食安全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2020年全球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人數達到過去5年最高,同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列為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一,可見良種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半壁江山”,原始落后的用種習慣與良種普及、“打贏種業翻身仗”背道而馳,影響新形勢下糧食的有效供給。
4 應對自留種問題的措施與對策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稻麥的產量和質量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提出“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糧食庫存充實、儲備充足、供給充裕”“糧食總產745億斤以上”等目標要求,要完成這個目標并實現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必須深入貫徹實施“打贏種業翻身仗”戰略部署,著力推廣普及良種,營造良好的種業發展環境,引導農民“種田不留種”。
4.1 推動產業延伸,提升種植效益
推動種植與市場高效結合,助推傳統單一種植向產業化轉型。制定出臺良種選用鼓勵政策,促進品牌建設、訂單種植、期貨農業與良種推廣的有效聯合,擴大優產、優購、優銷實施范圍,通過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種+糧+銷”有效銜接。統籌各類市場主體,促進種子企業與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直接對接,促進新型經營主體與糧食規模生產專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對接,通過減少中間種子經銷環節與強化生產全程技術指導服務提高糧食品質與種植效益。
4.2 培育優良品種,增強良種吸引力
大院大所發揮技術條件優勢,加強育種基礎研究,瞄準制約種子高產穩產的關鍵病蟲害,實施重大良種攻關,提高原種的科技含量和商品價值,讓種子真正成為“藏糧于技”的重要載體。大而強、小而精的種子企業繼續作為商業化育種主體發揮作用,以對接市場為目的,以優質高效為導向,實施供給側結構育種,持續鞏固育種能力和水平,提高種子供給質量。通過促進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結合,商業需求與種植收益聯結,提高種子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購種意愿,從而提高良種覆蓋率。
4.3 強化種業監管,開展品種權保護綜合整治
強化種業治理體系和監管能力建設,加強法律普及和政策宣傳工作,充分發揮“行業管理+綜合執法+行業協會”體系合力,營造良好的種業創新環境。地方種業管理單位在種子經銷門店、田間顯眼地帶有計劃地開展宣傳,定期開展尊重品種權及典型侵權案件講座,提醒用種農戶拒絕購買和使用“白皮袋”種子;執法部門做好維權指南發布工作,加大假冒侵權懲處力度,強化案情細節通報,切實維護品種權人的根本利益;行業協會、產業體系等組織積極發揮社會公益性作用,有序推進并擴大尊重品種權的普及程度和覆蓋面,逐步提高用種者的品種權認知水平。
4.4 落實種業扶持政策,鼓勵農民選用良種
按照普惠性、競爭性、政策性相結合的原則,發揮行政推動與市場引導聯結作用,通過高效展示示范,在適宜生態區內選擇高產穩產、綜合抗性強、種植效益高的品種,作為區域主推品種,優先實行良種補貼政策。根據生產成本及種植效益變化,結合種業發展形勢,持續完善良種補貼標準與實施內容,逐步豐富良種補貼品種目錄,提高補貼覆蓋率與補貼力度,保證種業扶持政策穩定可持續,良種選擇有余地,種植收益有保障。
糧食事關國家興衰,種子影響民族未來。自留種不利于現代種業和農業高質量發展,與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相悖。守住糧食底線,確保糧食豐產充裕,應從一粒高品質種子開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境下,保障糧食安全,就擁有了應對任何風險的基礎資本。江蘇省作為經濟強省、農業大省,更應該扛起責任,主動降低自留種種植風險,發揮“壓艙石”的作用,切實做到保供固安全。(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常規稻麥自留種現象的思考》
作者:翟辰洋
單位:江蘇省種子管理站
刊于《中國種業》2021年10期56-58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