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風景如畫,五大連池礦泉水美名遠播,這里還是全國最重要的大豆產區。連片種植的非轉基因優質大豆覆蓋著看不到邊際的黑土地,放眼望去,大豆葉由綠漸黃,大豆莢籽粒飽滿,一派豐收景象。當地豆農說,今年一到兩成的增產穩來。
五大連池市農業農村局主任科員紀洪坤告訴記者,五大連池地處松嫩平原廣闊的寒地黑土帶,土壤肥沃,礦泉資源獨特,生態環境優良。五大連池大豆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蛋白、脂肪、大豆異黃酮等指標含量高于全國平均值。五大連池域內耕地面積606萬畝,常年種植大豆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75-80%,今年因實施輪作及市場引導,玉米種植面積增加,大豆面積較去年有所降低,但仍然有430萬畝,其中綠色有機食品大豆認證面積210萬畝。現在農作物長勢良好,秋季氣溫較高,低墑充足,病蟲草害防治效果好,農業技術到位率高,科技水平不斷提高。預計大豆單產350斤以上,部分地塊有可能超過400斤。今年大豆又將是一個豐收年。

五大連池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種業種子展示區
紀洪坤說,今年,大豆春播于4月29日開始,5月18日結束,使大豆全部播種在“腰窩上”,播在豐產期內,為豐收打下了基礎。
全市在大豆種植中充分發揮科技園區引領作用,在新發鎮、興隆鎮、龍鎮、團結鎮、建設鄉、朝陽鄉等鄉鎮分別建設對標北大荒農墾集團生產標準的科技園區。與北大荒農服集團北安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簽訂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協議,落實對標農墾技術生產模式種植示范區12萬畝。建設科技示范園區17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落實2萬畝,下發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2021年五大連池市主推技術方案等。
針對大豆生產,五大連池市出臺了《2021年五大連池市農業主推技術的通知》,發布主推技術5項,其中大豆大壟窄行密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120萬畝;大豆“壟三”標準化栽培技術100萬畝等。發布大豆主推品種7個。制定《2021年五大連池市備春耕生產意見》,發布一類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及三大糧食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2021年,五大連池市繼續設立鄉村監測網點27個,由于受疫情影響,2021年1月份以來,組織植保員積極參加網絡培訓,學習農作物病蟲害的識別、病蟲調查方法以及病蟲調查APP使用等相關農業技術知識,保證每位植保員都能掌握軟件應用,準確上報數據。為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和有效的防治,保護農業生產安全,按照生產區域下派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業生產。
規模經營全面提升了大豆種植的標準化水平。五大連池市柏成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播種到收獲全程機械化,實行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整地的經營管理方式。近三年通過采用輪作、秸稈全量還田、增施有機肥、深翻深松等措施,對黑土地進行保護,使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逐年提升,提高黑土地綜合生產能力,2020年在經歷三次臺風的不利影響下,大豆畝產實現370斤,今年種植大豆3000畝,品種為黑河43,預計畝產380-400斤。
五大連池是全國最大的大豆種子繁育基地,良種繁育面積穩定在120萬畝以上,占全國大豆種子繁育面積的四分之一。現有包括圣豐種業、富民種子集團2家省級龍頭企業在內的14家大豆種業公司,年加工銷售種子15萬噸,占黑龍江省大豆用種量近50%。產量和品質的提升為明年大豆用種提供了保障。
五大連池市農業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張淑艷介紹說:五大連池市在省和黑河市的領導與支持下,始終牢記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主動擔負起振興民族大豆種業的重任,發揮優勢、搶抓機遇、務實創新,推動大豆種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2017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首批國家區域性大豆良種繁育基地,2021年成功獲批創建以大豆種業為主導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市地跨四、五、六積溫帶,適宜繁育品種多。先后與與墾豐種業、富爾種業、龍科種業簽訂了合作協議,與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科院等16所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建立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3個,蓋鈞鎰院士在圣豐種業設立了“大豆院士工作站”,累計育繁新品種116個,擁有大豆品種自主知識產權94個,其中“圣豆43”蛋白質含量高達44.15%,是黑龍江北部地區第一個高蛋白早熟大豆品種,“蒙豆36”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
五大連池富民種子集團專門從事大豆種子生產,總經理李文國告訴記者,今年,他們自己種植大豆種子600畝,合作繁育種子20萬畝,目前長勢非常好,除個別倒伏地塊,普遍能達到畝產400斤,最好的能到450斤,平均比去年增產50斤以上。
李文國說:“今年雨水特別好,一、二、三伏天的溫度大多在25到26度,最適合大豆生長,除三伏天有幾天高溫對生產稍有影響外,全年無災害。9月15號以后初霜點去黃葉,10月1號開始收割,4號前可以收割完畢。”
秋收在即,五大連池開始超前準備謀劃力促豐收,組織農機部門,深入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家中,現場指導推進秋收機械檢修工作。建立與域內北大荒集團農墾分公司秋收合作意向,建立機械收獲標準及農機手安全操作規程,開展操作人員培訓,保障秋收及時安全,顆粒歸倉。與石油、金融部門、糧食收儲等部門溝通,保障秋收及糧食收購資金、倉儲能力充足。強化交通、交警、農機、農業執法等部門協調合作,維護良好秋收交通秩序。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