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奇跡。
8月3日,省農業農村廳組隊赴華中農業大學,就種業如何裝上“科技芯”、種業產業鏈如何布局創新鏈,對接問計洪山實驗室。
以種業創新
應對“卡脖子”
農為國本,種鑄基石。
“下一步,湖北發展重點應該是生物育種技術的延展性和產業化。”交流會上,一位專家說。
從育種能力看,油菜、玉米、生豬是我省種業的三大優勢品種。尤其是雙低油菜享譽全國,傅廷棟院士和王漢中院士領銜的團隊不斷開發油菜多種用途,“油用、菜用、飼用、花用、肥用、藥用”等多功能油菜成效顯著,華油雜62在我省推廣面積穩居前兩位。而以華油雜62R、華雙5R為代表的抗油菜根腫病品種,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此外,我省種質資源豐富多樣,紅安薯、秭歸桃葉橙、通城豬等地方品種潛力較大,加上擁有11個國家級涉種工程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科研陣容強大。
“種業的競爭關系到國家、農業產業的競爭能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高科技戰爭。重要品種絕不能過度依賴進口,別讓國外種子企業‘卡脖子’。”座談會上,華農專家一致認為,握住種業自主權,重在抓好種業創新。
“稻之道”,非常稻
在華農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批稻米樣品陳列展出,這些均是華農水稻團隊收集和培育的優良品種。
稻可道,非常稻。座談會上,張啟發院士侃侃而談,聊起新時期的“稻之道”:“我國稻米產業正經歷由數量驅動向品質驅動的變革,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不僅限于‘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本世紀初,張啟發提出“綠色超級稻”戰略構想,即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該科技成果被第26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文件引為案例。目前,“綠色超級稻”已走向非洲和東南亞國家。
張啟發團隊還提出“雙水雙綠”種養理念,將司馬遷筆下的“飯稻羹魚”穿越到現實。“一度的漁稻分離,各自走上高投入、高產量、高污染的道路,給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性帶來嚴峻挑戰。”張啟發說,“雙水雙綠”推動綠色水稻和綠色水產協同發展,不僅有生態效益,還帶來經濟效益。”據其估算,到2022年,我國“雙水雙綠”種養面積將達2000萬畝,總產值達2500億元。
針對黑米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但口感較粗糙的問題,張啟發團隊培育了一款既健康又好吃的黑米新品種。他主張“黑米主食化”,“黑米的潛在價值驚人,只是尚未被人們認識。”
強“種都”搶占新高地
從2012年武漢提出建設“大種業體系”,到2014年“武漢•中國種都”成為省級戰略,再到2020年喜獲“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政策加持,我省種業發展的目標明確、路徑清晰。
據華農副校長嚴建兵介紹,過去做科研,基礎研究和育種基本上是“兩張皮”,育種和生產又是“兩張皮”。新組建的洪山實驗室不斷牽引、匯聚我省生物種業要素資源,目前已聚合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9位院士等“硬核”力量,加快產學研步伐,形成企業、人才、資金等要素的合力,推動建設“武漢•中國種都”。
“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云表示,洪山實驗室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生力軍,是加快湖北建設農業產業強省、科技強省的主力軍。當前,種業正醞釀巨大變局,我們要在變革中促融合,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資源集約、企業集中、產業集聚、技術集成,搶占種業發展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