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并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引導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等要素向重點優勢企業集聚。種業振興,企業扶優是重點任務和主要突破點。如何扶持民族企業做大做強?
7月24日,為推動種業振興,探索培育優勢企業發展體制機制,全國農技中心、安徽豐大集團在京召開種業發展戰略研討會。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全國農技中心、安徽等4省(市)種子管理部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安徽豐大集團相關負責人及業內專家參加會議。

會議現場

全國農技中心與豐大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會上,全國農技中心與豐大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與會人員就深化事企溝通交流合作,推動種業科技成果加速落地開展交流研討。

豐大集團總經理吳智勇
種業要發展,品種是關鍵。豐大集團總經理吳智勇介紹,近年來,豐大種業始終堅持科企合作和自主研發,通過打造科企合作的創新發展平臺,與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等國內20多家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憑借“京科968”、“京豐”系列等玉米品種、“旱優3015”、“滬優549”等一系列節水抗旱稻、綠色超級稻品種,從品種體系建設、市場占有率等各方面全面進入中國種業一線方陣,成為了玉米產業“國家隊”和“主力軍”的一員。

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
“通過以提高產量為導向的水稻科技進步,農田改造、栽培技術改進等,我國水稻產量已由100公斤逐步向1000公斤邁進,產量顯著提升。但目前全國水稻平均產量仍提高有限,水稻生產面臨中低產田受干旱等天氣影響較大、生產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低等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品種抗旱性差,直播性狀差等。”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院羅利軍指出。
據介紹,羅利軍團隊歷經二十多年的艱辛探索,整合水稻、旱稻的優良特性,并結合超級稻高產、優質、多抗的優勢,培育出“節水抗旱、少肥少藥、高產質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節水抗旱稻優良品種,其品種優勢和輕簡化栽培模式極度符合農業現代化綠色優質發展的方向,能夠有效解決城鎮化發展中所面臨的土地占補失衡和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等問題。目前,節水抗旱稻系列品種已經過安徽、湖北、廣西等多省審定,推廣面積較大,發展前景廣闊。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在作題為《玉米品種選育及產業化》的報告中指出,玉米品種選育要具有“綜合優點”和“特別優勢”。以京科968為例,其高產、優質、多抗、廣適、易制種的特性,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符合當前減肥減藥的綠色農業發展趨勢,目前已成為東北春播玉米中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首批通過國審的機收籽粒品種京農科728,突破了黃淮海夏玉米機收籽粒瓶頸。經多點試驗和大面積示范證明,該品種不僅早熟、耐密宜機收,而且耐旱節水,適應性非常廣,已成為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的主推品種。

北京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
“科學家創造價值,政府整合價值,企業放大價值。”北京農林科學院院長李成貴指出,打好種業翻身仗,需要完善科研單位、政府、企業三方合作機制,打破種質資源的瓶頸約束,應對氣候變化、極端天氣,與時俱進,問題導向,通過科技創新改變農業。

全國農技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張曄
”此次兩家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是雙方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開始。“全國農技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張曄指出,希望通過雙方通力合作,建立高效通暢的溝通交流合作機制,一方面,助力全國農技中心推進品種區試、品種登記、種子檢驗認證、種業監測服務、品種展示評價、良種繁育服務“六大體系”建設,更好發揮在種業振興中的支撐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助力豐大集團加強品種培育、品種試驗、種子檢驗檢測等能力建設,加大產品定位、市場開拓、品牌建設力度,加快優良水稻和玉米新品種示范推廣,進一步提升其在種業領域的影響力,發揮其資本、管理及整合資源的平臺優勢和引領性作用,共同致力于推動我國農作物種業持續健康發展,助力打好種業翻身仗。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出席會議,安徽、上海、浙江、甘肅種子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作交流發言。

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熊成國

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夏建明

浙江省種子管理站站長施俊生

甘肅省種子總站站長常宏
研討會后,參會人員一行來到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試驗基地觀摩了京科968、京豐86、京科999、MC121、豐大611等京科、京豐系列以及豐大自主選育的玉米品種。


田間品種觀摩現場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祖祎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