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國家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的大力支持和關心指導下,四川立足全局,搶抓機遇,強化舉措,加壓奮進,在服務國家種業發展大局中勇擔使命,努力在打好種業翻身仗、推進國家制種基地建設中走在前列。根據會議安排,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強化規劃引領,做實基地
一是著力科學布局,黨政高位推動。將現代種業基地建設納入《四川省現代農作物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四川省現代種業發展推進方案(2020—2022)》等規劃進行科學布局,建立了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直接聯系推進機制,按照“1+1+N”種業體系布局,總體謀劃推動基地建設。11個制種大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親自過問,親自部署,組織“發改、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成立工作專班,精心編制了五年發展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通過國省項目建設,持續用力,初步建成了以川西平原成都、綿陽為主的雜交水稻、雜交油菜制種優勢區,以安寧河流域西昌為主的雜交玉米制種優勢區。二是緊跟國家政策,聚焦基地建設。國家有部署,四川有行動,財政有投入。今年省財政安排種業專項資金2.4億元,比去年翻了近一番。重點支持種業基地建設,涉及11個省級農作物種子基地、南繁基地、4個基地農作物品種綜合測試站以及配套項目。啟動開展了省級農作物優勢種業基地認定工作,目前全省53個縣申報,經專家組評審,有17個縣進入第二輪競爭性陳述。下一步將對認定的優勢基地在扶持政策和項目資金上予以傾斜和優先支持。6月15日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召開后,計劃再新增財政投入1.5億元。
強化補齊短板,做優基地
針對基地規模化程度低、基礎設施不完善、機械化水平低、制種成本升高等問題,著力補齊短板,基地“五化”水平不斷提高。一是高標準農田項目優先支持制種基地建設。2020年,累計落實各類資金6.2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38億元、省級資金1.22億元、其他資金3.6億元,支持9個制種基地縣落實16個高標準農田項目,建成高標準農田20.5萬畝。如成都市2021年安排1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邛崍天府種業園制種基地3.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二是突出制種基地關鍵環節重點支持。對規模化制種土地流轉、制種大戶培育、烘干加工設備購置、機械化制種試驗示范、技術培訓、種子生產保險等進行扶持。如安州區、瀘縣等地對規模化制種土地流轉等給予獎勵,大大促進了制種基地集中連片發展,形成制種核心區,有效解決了“插花田”問題,并為機械化制種提供了有利條件。羅江區今年從鄉村振興先進縣獎勵資金6000萬元中拿出4000萬元用于國家制種基地建設,并積極探索“統一流轉、返租倒包”發展模式和機制。三是大力推進種業基地深化升級。繼續支持邛崍國家天府現代種業園建設,打造西南種業中心。召開現代種業園區建設現場推進會,繼續支持1億元,高質量推進10個省級現代種業園區建設。加強南繁基地建設,年初分管副省長帶領省南繁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人一行,赴海南考察調研,回來后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并落實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種業強市、強縣建設,今年省委1號文件將其納入“打好種業翻身仗”重要內容。綿陽市已制定印發《全國種業強市建設總體方案(2021—2025)》,省里正在研究支持種業強市、強縣建設的政策舉措和項目資金。
強化工作舉措,做強主體
一是積極助推“兩優”融合。從2010年開始,每年召開制種基地企業需求對接會和制種基地建設培訓會,組織基地縣與優勢種子企業簽訂合作備忘錄,促進“優勢基地+優勢企業”融合發展。目前,全省簽訂合作備忘錄39份,其中與育繁推種業企業簽訂21份。各基地縣出臺制種補貼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業做大做強。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制種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入社參股,分級開展制種補貼等多種方式,大力扶持培育制種大戶、專合社、家庭農場等新型制種主體,雜交水稻制種核心區新型主體達60%左右。如梓潼縣2020年全縣發展制種20畝以上的大戶220戶,100畝以上的大戶22戶,其中“本本家庭農場”發展水稻制種面積360畝,生產水稻種子7.2萬公斤,產值140萬元。三是大力支持“科企”聯合,開展機械化制種試驗示范。印發了《關于開展雜交水稻機械化制種示范推廣的通知》,組織省內8個大縣布置12個示范點開展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制種示范推廣,并將在7月組織開展現場觀摩會。
強化績效評價,做好管理
一是壓實主體責任。全省把種子基地建設工作納入對市(州)目標考核,13個省級部門對各市(州)人民政府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也將制種基地建設納入了考核內容。二是開展基地定期巡查。堅持落實夏季基地巡查檢查制度,實行縣級全覆蓋檢查、市級例行巡查、省廳重點抽查的例行巡查檢查并作評價。三是強化種子質量監管。依托省市縣三級種子質量監督部門,常規組織開展對基地種子質量抽檢。2020年基地抽檢樣品合格率達到97.5%,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種子質量安全事件。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