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梅后的浙江,驕陽似火,可在浙江省慈溪市龍山鎮的海通時代農場里,烈日下卻依舊人頭攢動。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的領導專家們,以及全省各地市農技推廣部門、種業企業、加工企業和種植大戶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大家都奔著同一個目標:優質鮮食大豆品種“浙鮮9號”。
其實論資歷,“浙鮮9號”還算“新秀”一枚,2015年才通過浙江省審定,由浙江省農科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以“臺灣75”航天誘變選育而成,先后在四川、重慶、江蘇、安徽等省(直轄市)引種登記。短短五年間,在大本營浙江,“浙鮮9號”的推廣面積就超過了15萬畝,位列全省大豆面積第二位。
為何初出茅廬,便能一炮走紅?浙江省農科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大豆研究室副主任傅旭軍揭秘三大特點:首先,產量高、豐產性好,審定以來,多次打破鮮食大豆的“浙江農業之最”,最新紀錄就是去年創造的百畝方鮮莢畝產1069.6公斤和攻關田鮮莢畝產1089.0公斤;其次,品質優、商品性佳、口感好,莢寬粒大、百莢鮮重300克以上,由于新鮮籽粒可溶性總糖和淀粉含量高,口感香甜柔糯,適宜速凍加工出口;還有,結莢集中、適宜機收,這在人工成本日益抬升的今天,可謂十分重要。
在這場“鮮食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集成示范現場會”上,除了展示產品之外,還展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比如,播種用的機器,與毛豆采收機幅寬相符;打藥采取無人機植保作業,不僅撒得均勻,還能使農藥發揮更大效能,超大作業量可達每天400-800畝;成熟后用的毛豆采收機,田間留稈采摘、采收、揚凈、渣葉還田一次完成,作業效率每小時4-5畝,是人工采收的100-120倍。
如果說“機器換人”,節省了人工支出,提高的是生產效率,那么通過鮮食大豆與幼林果園或其他作物進行帶狀復合種植,則有效提升了附加值,在其他作物不減產前提下,每畝增收鮮食大豆300公斤到400公斤,畝增效800元到1000元。
傅旭軍表示,這幾年,鮮食大豆的育種方向就是優質、省力、省工、精煉加工,盡管“浙鮮9號”已非常出眾,但這幾年,各個“后輩們”緊隨其后,同樣十分惹眼。像“浙鮮12”的主要特性在于早熟耐寒,“浙鮮19”主打耐高溫,“浙鮮86”則為耐遲播秋大豆,都是近幾年剛剛審定,實力也不容小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