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這里才建設一年多。”5月13日上午,參觀廣元旺蒼縣茶種業園區時,全省現代種業園區推進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不斷感慨。
眼下,去年開工建設的旺蒼縣茶種業園區已是全省種業特別是茶種業園區中設施最全、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園區之一。園區內,種質資源圃、母本園、良繁基地、物聯網中心,涵蓋了現代種業園區保、育、測、繁各個環節。
現代農業園區是現代農業的“樣板區”,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四川如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現代種業園區如何發力?5月12日至13日,在旺蒼縣舉行的全省現代種業園區推進工作現場會上,與會代表邊走邊想。
打基礎
加速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兩天的會期內,“補短板”是代表們口中討論最多的熱詞。
“短板”是什么?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楊波給出答案: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不高。
此前,農業農村廳等部門曾組織對各地既有的種業園區摸底調查。初步發現,部分種業園區連基本的“旱能灌、澇能排”和機械化作業都做不到。
而農作物育種對基礎設施要求又異常嚴格。如制種水稻花期只有四五天,如果水肥管理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談。
短板,還體現在種子的初加工上。楊波透露,根據摸底,目前不少種業園區內,種子質量檢驗室、農機庫房和烘干、儲藏、冷鏈設備不足,但種子又是出了名的“嬌貴”,無論是對質量檢測環境還是儲存溫度都極為“挑剔”。
為何會出現這些短板?“起步晚”是重要因素。農業農村廳去年確定省級現代種業園區名單至今,也不過一年左右,相關基礎設施和設備配套還未完全到位。
因此,現場會給出信號:要聚焦補短板,特別是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實現園區內路、水、電、氣、信“五網暢通”。同時,整合涉農財政資金和園區企業資金,加速分子實驗室、種畜禽質量檢測、全程機械化制種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相關儀器設備采購,以提升“保、育、測、繁”四大能力。
“今年,我們將繼續完善園區建設的調度、考核評價和通報機制,進一步壓實責任,倒逼各地補短板進程。”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謀融合
把園區打造成科技創新中心
根據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分布,四川布局了11個國家級省級現代種業園區。這些園區也承載了全省打好種業翻身仗的希望。
但攻克“卡脖子”技術、選育良種,需要科研力量。調查顯示,全省八成以上種業科研資源(人才、設備)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時,業內公認:要想實現科研良性循環,企業是關鍵的一環。
反觀園區,“要素聚集度仍不足。”楊波說,部分園區的科企合作、科研創新、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平臺搭建還不完善,“不利于激發科研創新能力。”
如何破解?“種業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首先是要有龍頭企業來支撐。”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園區要利用好政策優勢,引入和培育一批具備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
目前,全省省級及以上種業園區結合自身主導種業,已經引入或圈定了擬引入龍頭企業名單。
其次,是整合力量聯合攻關。此前,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均發布政策,對外開放科研設備,并提出鼓勵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新舉措。例如,省農科院就明確,今后一旦科研成果轉化成功,完成人的收益不低于成果轉化總收益的50%。
“各園區管理單位要抓住這個機會。”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說,要用好高校和科研單位的設備和人才,在考核獎勵機制、成果轉化利益分配上“多動腦筋”,最終使種業園區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記者 王成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