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種業是基礎,科技創新是關鍵。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提出北京市將聚力打造“種業之都”“農業中關村”,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高地,到2025年,北京市農業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100%完全自給。玉米、大豆、生豬等種源立足國內也有保障。但我國種業發展還存在核心技術原創不足、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等“卡脖子”問題。
“北京匯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種業科研‘國家隊’,理應當好先頭部隊。”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北京要發揮首都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把農業科技納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積極承接國家農業科技在京試驗和成果轉化,強化央地創新要素集聚效應,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北京市將實施“揭榜掛帥”機制,集聚一批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圍繞生物種業、高效設施農業、數字農業等領域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推進以清潔能源、人工智能為基礎的第三代農機產業化應用,啟動實施農業機械智能化改造升級工程,建設無人農機示范農場,建立智慧農機示范基地。
北京市還將接續實施現代種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圍繞農作物、畜禽、水產、林果等四大種業領域,重點推進高效設施蔬菜、北京黑豬、北京鴨、宮廷金魚等12大重點物種的種質創制和育種聯合攻關,形成具有源頭性領先優勢的種業科技成果。同時依托通州國際種業園區、平谷國家現代農業(畜禽種業)產業園,建設現代種業創新中心。
目前,北京市已經正式啟動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將用3年時間對全市農作物、畜禽和水產養殖種質資源進行系統普查,摸清資源底數,開展搶救性收集保存,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此外,北京市農業農村局還于近期認定了第一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包括3家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5家畜禽種質資源保護單位、12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單位和1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單位,承擔相應種質資源保護主體責任。
北京市還將加強育種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推動《北京市種子條例》的出臺。
圍繞打造“農業中關村”,北京市將大力推進平谷區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區建設,推進翠湖智慧農業創新工場項目,在首農西郊農場試點建設10萬平方米的智能連棟溫室,創建5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及農業產業強鎮,提升7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100家左右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依據實施方案確定的目標,到2025年,科技創新將成為北京農業的鮮明特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7%,設施農業機械化率達到55%以上,高效設施農業技術、裝備、品種自主創新率明顯提升,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