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的第十九期農經觀察學術研討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表示,打好種業“翻身仗”重要標志是形成支撐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種業創新體系,把控種業發展話語權,化解重大風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李新海表示,目前我國已形成比較完善的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作物育種基礎研究躍居國際前列,作物育種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尤其是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及基因克隆研究國際領先。同時,我國農作物品種研發能力穩步提升,至今全國主要農作物品種已實現5-6次更新換代,種業市值規模超過1200億元,育繁推一體化企業有98家,供種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在李新海看來,我國種業市場潛力大,但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健全,存在科技平臺和高層次人才支撐不足,種業企業育種創新能力較弱、市場集中度低等問題。同時,跨國公司紛紛進軍我國種業市場,以技術和資本優勢對我國種業形成較大沖擊。
“總體看,根據第六次國家農業領域技術預測,我國種業技術處于三跑并存格局,與領先國家整體相差7-10年。我們要打好種業‘翻身仗’,最重要的標志還是要提高良種對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提升的支撐作用。”李新海說。
對此,李新海認為,一是應建立“雙輪驅動”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公益性基礎性研究與商業育種緊密結合的國家種業創新體系。
二是要加快部署實施一批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利用,增強原始創新基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自主品種,把控種業發展主動權。應以農業生物育種領域國家實驗室等綜合性國家科技基地平臺為牽引,做大做強生物種業創新鏈,并強化企業為主體的現代農業一體化服務能力。同時,農業領域應設立實施高層次人才專項,加強種業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和管理人才培。
三是應健全生物種業發展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種業財政資金投入,制定出臺積極的生物育種產業化政策。
(來源:新華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