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現代農業植入“智慧芯片”
備耕時節,位于九臺區龍嘉街道大城子村的飲馬河賜泉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有了“大動作”:為合作社的水稻品種更新換代。
看著一袋袋水稻種運進庫房,大家圍了上來,打開袋子用手仔細查看水稻新品種。“這是由長春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金玄吉最新選育的‘長樂520’優質水稻品種,生長期僅需136天,能提前10天上市,還在全省優質食味水稻鑒評中獲了獎。”合作社理事長張成良告訴大家,今年合作社打算先試種5公頃左右,預計每公頃能增收7000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作為農業大市,長春將如何做強“農業芯片”?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種業自主創新,加大種子研發投入力度,加快新品種研發速度,優化種子市場秩序,指導廣大農民科學選種、用種,為農田注入“硬核”生產力。
種業要翻身,關鍵在創新。依托成熟的育種體系,市農科院以玉米、水稻、大豆以及雜糧為主攻方向,選育出一系列適宜長春地區種植的新品種,推陳出新引導農民品種結構調整。今年,又將有10余個新品種進入長春市農民的視野,呈現出優質、高產、抗病性強的特點。
一粒種子又是如何審定呢?“新品種往往要在上百種質資源中,經過預試試驗、區試試驗、生產試驗等一系列研究環節,并將最新科研成果在長春市各糧食主產區示范應用。”市農科院副院長程延喜介紹,一粒種子進入市場,進行大面積推廣,選育過程一般要經過8至10年,最終通過與企業深化合作,推進新品種落地應用。
種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市場環境。市農科院北方精品種子交易中心里,購買種子的農民都會仔細查看種子包裝袋上的二維碼或條形碼,用手機掃描查看種子相關信息。“農民用手機掃描之后進入查驗真偽的網站或小程序,輸入商品編碼即可識別,有的種子企業還能查得到這是第幾代種子及研發機構、試驗基地等信息。”交易中心負責人、長春市農科院院辦副主任張建新介紹說,種子企業必須先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注冊,辦理營業執照,再到種子管理部門備案、登記,所有入場銷售的種子都會進行抽樣檢查,以確保農民買到安全、放心的種子。
種業翻身仗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在東北三省種子集散地公主嶺市,一個國家級的現代種業產業園正在籌建。作為玉米、水稻等種子的重要研發基地,公主嶺市持證的種子生產企業55家,年生產經營種子7400萬公斤,這為建設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打下了堅實基礎。
從基礎研究到新品種測試,從田間試驗到加工倉儲、管理服務,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將涵蓋種業全鏈條的各個環節。同時,產業園里還將建設玉米種業結算中心和關鍵共性技術中心,承擔電商銷售、大數據分析、信息共享、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科企聯合攻關支撐等功能。建立現代化種子研發中心、打造種業小鎮、建設品種測試基地……借助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這個創新平臺,公主嶺市今年將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種業創新體系,強化公共科研平臺實施建設,打造東北區域種業創新高地。
種業企業和科研單位正在向產業園集聚。公主嶺市與省農科院、吉林農業大學、吉林農業科技學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吉林省鴻翔農業集團鴻翔種業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聚焦種子和黑土地保護,公主嶺市將與科研院所、企業深度合作,承接研發項目,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建設公主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是長春市“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工程”的重要一環。今年,長春市將依托大型種業企業,加快生物育種、繁育(加工)等新技術研發應用,重點在籽粒機收玉米、高產高蛋白大豆、優質抗病蟲水稻、特色果蔬等品種選育尋求突破。通過與大型種業集團合作,培育種業創新主體,做大做強本土“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提升種業核心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