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蔣欣然)“這一片地有800畝,我全部種上‘濟紫麥1號’。播種前就與山東人和農業公司簽訂了訂單合同,每斤商品糧相比普通品種加價5毛錢收購。”近日,山東省梁山縣館驛鎮小營村的種植戶劉慎高站在麥田旁底氣十足地說。
其實,在種植“濟紫麥1號”前,劉慎高心中也充滿了顧慮。“過去,我也種植過黑小麥,可早期試種的品種產量低還易倒伏,忙活一年,收入還沒種普通品種高。”
針對大部分黑小麥品種農藝性狀不良、產量低的問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小麥育種團隊進行多年攻關,利用“周黑麥1號”為母本與“濟麥22”雜交,最終成功選育出“濟紫麥1號”。“濟紫麥1號”品種育成人、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員曹新有說:“‘濟紫麥1號’不僅在產量、抗病、抗倒等農藝性狀上比同類品種表現更優,花青素含量也比同類品種要高,能達到0.2662mg/kg。在2017-2019年山東省小麥品種特用自主區域試驗中,‘濟紫麥1號’兩年平均畝產518.82公斤,比對照品種‘山農紫麥1號’增產9.44%,位居參試品種第一位;在2018-2019年生產試驗中,平均畝產535.28公斤,比對照品種‘山農紫麥1號’增產6.32%,位居參試品種第二位。”
“濟紫麥1號”一經上市,不僅受到種植戶的認同,也贏得許多種業公司的青睞。“勸劉慎高改種‘濟紫麥1號’就是我的主意。這個品種,我已經跟蹤幾年了,它剛通過山東省審定后,我就買斷了該品種的生產經營權。”山東人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東旭告訴記者。
眼下,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與山東人和公司還在緊鑼密鼓地探索以“濟紫麥1號”為核心品種的功能性小麥產業化模式,在梁山地區開展優質功能營養小麥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開發,形成種子經營、糧食生產、面粉加工、線上線下銷售等完整的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