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傳統種苗產業困境的出路在哪里?
數字種業到了不得不發展的時候?
數字化轉型,必須要做好哪些建設?
近日,2021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引起國內外種業界關注,1場主論壇、13場分論壇為行業奉上難能可貴的思想盛宴,其中數字種業論壇聚焦產業前沿進行探討。
“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將引領種業產業進入智慧種業時代,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機遇,一定需要把握機遇、思考布局、積極實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作報告表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

論壇現場
瓶頸倒逼,轉型到了迫切期
我國進入加速發展數字農業農村的新階段。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介紹,我國數字鄉村發展邁出革命性步伐,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農產品電子商務國,2019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交易總額的比重已達10%,2019年全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為23.8%。
“世界各大國都將數字化、智能化作為農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王小兵指出,數字技術、生物技術是當今時代創新最活躍的兩大領域,這兩大技術的交叉融合,將會引發農業現代化的顛覆性創新。
與此同時,數字種業也到了不得不加速發展的時候。
政策導向、技術驅動、瓶頸倒逼、主動創新......種種因素驅動著種業轉型。趙春江指出,政策層面,《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支持探索大數據與傳統產業協同發展;技術層面,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為智慧種業發展創造了條件,新技術、新應用、新產業、新主體不斷發展;瓶頸層面,體現在品種井噴、同質化競爭,技術創新不足、研發潛力有限,種業企業利潤不高、效益不好等逼迫轉型;創新層面,不斷追求價值、利潤的內生動力,拓展產業鏈收益,資本驅動、數據資產化、集團化管控等需求引導企業主動數字化轉型。
在育苗行業,存在工作靠人力、決策靠經驗等產業現狀。“數字化智能種苗工廠是實現產業升級,解決傳統種苗產業困境的唯一出路。”山東安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吉書指出,智能種苗工廠通過設備代替人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解決了投入大的問題;同時,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待遇,吸引人才,促進行業高效可持續發展。

堪薩斯州立大學 Jesse Poland博士
堪薩斯州立大學Jesse Poland博士指出,到2050年,全球對小麥的需求預計將增加60%,如果按照現有趨勢進行生產,未來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平均產量損失為20%,必須要通過育種研究、新技術的使用來提高產量與效益。
數字信息貫穿種業全產業鏈
信息技術能為種業做些什么?趙春江表示,貫穿育繁推管服等方面。
育種方面,包括構建種質資源數據庫建設、育種管理與數據分析系統、生物信息學數據分析系統等;繁制種方面,包括應用制種基地數字化管理技術、種子加工包裝自動化系統等;推廣方面,包括種子分銷電商與精準推廣、種子標識與追溯系統、種子檢測與分析技術、市場跟蹤與行情分析系統等;同時,在品種審定管理系統、品種登記管理系統、植物新品種保護管理系統、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備案、農技服務綜合解決方案、種業安全監測預警等方方面面,均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
韓吉書指出,育苗行業存在資本密集、勞動力密集、技術密集、風險密集、服務密集等特征。據統計,常年生產的蔬菜約2/3采用育苗移栽,育苗移栽蔬菜種苗超6800億株,全國育苗規模企業1500多個,年育苗量2000億株,約占總需求量的30%。
通過數字化轉型,種苗工廠向精準化發展,提高種苗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失誤;同時,人工成本大幅度減少,工作環境改善,吸引人才,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例如,傳統育苗行業育10 億株種苗,需要人工4000人;應用數字化種苗工廠,可使人工減少80%,僅需 800 人,按照勞動力成本約10萬/年,數字化種苗工廠可節省人工成本 3.2億/年。
“未來世界就是數字世界。無數字、無智能、無未來。”韓吉書說。
未來要抓好這幾方面建設
產業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
王小兵指出,農業專用傳感器、動植物生長模型、大數據算法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數字技術產業化滯后,推廣應用成本高;數據資源建設基礎薄弱,很多方面尚未形成匯聚、共享、利用的機制;此外,數據采集、分析、應用三個環節沒有打通并形成閉環;能夠掌握運用數字技術的農村人才缺乏。
“要抓好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應用場景、智能設備、機構隊伍等方面建設。”王小兵建議,針對農業的問題和痛點,充分發揮大數據預測預警和優化投入要素結構兩大核心功能,確保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疫病防控、精準作業、產銷對接、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見到實效。
數字化智能種苗工廠方面,韓吉書指出,急需構建數字種苗產業發展的生態圈;此外,數字化種苗工廠投入是傳統種苗工廠的3倍以上,投入大,要持續研發;產業發展還缺乏復合型人才,即既懂農藝又懂農機的跨界人才。
拜耳作物科學亞太區數字創新與孵化高級總監Kohei sakata 指出,應對全球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需要依靠提高單產來提高產量,數字化是最好的手段與機會。需要讓農戶和當地農業生態系統融合起來,才能面對挑戰,相關方必須要形成合力,在整個價值鏈上進行合作,不管是政府、務農人員,還是保險公司、小微借貸公司等等。
未來,智慧種業將向品種創新數字化、生產經營智能化、用戶服務敏捷化、產業體系生態化等方向發展。趙春江指出,“要實現育、繁、推、管、服各環節的數據、資源、能力和業務協同,構建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可持續發展的協作網絡。”
數字種業論壇由大北農集團常務副總裁兼作物科技產業總裁劉石主持。會上,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馬淑萍作為授牌嘉賓,為數字種業論壇獨家贊助單位拜耳(中國)有限公司授牌。
記者丨葉鳳林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