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1年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論壇分論壇之一,海南自由貿易港種業發展論壇同期舉辦。在論壇上,專家學者、企業代表、政府官員等,群策群力、集思廣益,針對自貿港背景下種質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海南種業未來發展趨勢、種業國際化發展經驗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主任張陸彪認為,海南可利用自貿港政策的優勢,在三亞謀劃農業“走出去”的種業總部基地,開展更多的國際合作。
推動簡化種質資源引進手續
“海南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的建設必須要有特色。”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在論壇上建議,海南在種質資源引進方面需要完善并簡化引進手續,形成相關的法律法規,盡快出臺獨立的種子資源管理政策,建立種質資源進關綠色通道和高效快捷的檢疫辦法。
種質資源引進后,如何進行檢驗與保存?“海南可以探索檢疫與入國家庫圃同步實施。”萬建民稱,引進的資源要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種子資源引進信息系統錄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進的種質資源需在南繁基地進行一年的種植,將隔離檢驗、生物安全性篩查和引進試種相結合。此外,萬建民還希望海南可以利用自貿港建設的政策優勢,探索國際制種模式,利用海南科研育種基地的設施和平臺,將檢疫、鑒定和開發同步進行,打造中國種業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探索種質資源惠益分享機制
“探索動植物種質資源惠益分享機制,可以有效地激發種質資源保護熱情和動力,激勵利用者開展種質資源創新研究,以及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營養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宗文表示,加強關于動植物種質資源惠益分享機制探索,對海南建設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目前,我國有栽培以及野生近緣植物物種3269個,收集保護種質資源50多萬個。“探索動植物種質資源惠益分享機制,要積極參與和加入國際重要的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機制,依法開展種質資源的國際交流和交換。”張宗文建議,海南自貿港建設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建立動植物種質資源惠益分享機制,能夠吸引更多有價值的種質資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
“當前的品種保護制度已經不適應種業的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雄年表示,當前種子企業和科研單位面臨著創新積極性不強和保護力度不足的問題,管理部門維權、取證和執法也存在一定的難度。楊雄年說,海南在發展自貿港的政策背景下,對植物新品種的保護工作可以從制度、技術和機制上進行創新。
“海南可以探索分子技術與特異性、一致性、穩定性相結合的快速測試審查。”楊雄年認為,海南還能通過建立糾紛處理機制和協作審查機制,實現受理、審查、報告國際互認、維權等一站式服務平臺。
此外據了解,目前農業農村部正配合海南加快制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植物新品種保護管理辦法》,進行制度創新,推動育種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丨農財君
聯系農財君丨18565265490
新時代 新種業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