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正是淮海地區羊肚菌采收的季節。在江蘇徐州市北部豐縣和沛縣交界的梁集、馬莊西張寨等村,近年悄然興起羊肚菌種植熱。在張寨村民陳姣姣的8棟大棚里看到羊肚菌長得密密麻麻,連畦溝里也長滿了,無立足空地。她與丈夫和幾名親友正忙著采收成熟的羊肚菌。
據陳姣姣介紹,今年種的八九畝羊肚菌全靠村里“張專家”培育的好菌種和技術指導,分批采摘畝產可超過1000斤鮮菌,收購商已兩次來考察,出價鮮菌每斤50元。這樣一畝能賣四五萬元。
在一片菌菇大棚,找到了“張專家”,他個不高、50多歲,看上去老誠、精明。他正在察看村民劉振興種的12棚羊肚菌。村民口中的“張專家”名叫張傳敏,從事種植、研發食用菌已30多年,從母種的分離組培到栽培種子的制作都十分精通。周邊幾個村是木耳規模種植基地,張傳敏是村民種植木耳的技術指導。由于種木耳費工、費時、效益不高,2016年張傳敏便從四川引進羊肚菌菌種自己試種,結果失敗了。他從失敗中找原因,便自己分離母種,組培出原種,自制栽培種和外源營養袋,將一畝木耳棚改種羊肚菌,結果畝產420多斤,賣了3萬多元,比種木耳多賣1萬多元,少用了6個月的時間。
試種成功增強了張傳敏研發羊肚菌的興趣和信心。次年,他將自己的6棚木耳全部改種羊肚菌,并帶動幾戶村民和幾家親友種羊肚菌共50多畝,畝產鮮菌超過600斤;2019年在周邊發展到100畝,畝產平均700斤以上;2020年張傳敏在無錫市打工的兒子兒媳回家租了20多畝大棚種羊肚菌,畝產900斤,賣了67萬元,去掉成本凈獲利50萬元。這年張傳敏的3家親友和被帶動的20多戶村民種羊肚菌面積達到220畝,平均畝產鮮菌880斤,個別菌棚畝產接近千斤;2021年輻射帶動的周邊村22個8畝以上的種菌戶和一些三五畝、一兩畝的小戶,羊肚菌種植面積近500畝,畝產鮮菌均在千斤左右。
羊肚菌是低產菌種,最高畝產也只有七八百斤,如何做到高產的呢?“我很注重鉆研羊肚菌栽培技術資料,還在菌種的研發制作上下功夫,分別嘗試用孢子和組織、基質分離提取母種,以多次交叉組培、提純復壯形成菌種的高產優勢。實踐證明好種才能產量高嘛!”張傳敏講出了錦囊妙招。“種好管好是高產的關鍵,在實踐中探索出用‘光、溫、水和通風’四大刺激高產法,這是書本資料上沒有的,全部交給種菌戶適時運用到管理環節。”
張傳敏自信地說:“今年羊肚菌高產有‘四大’特征:一是密度大,每平方產八九十株以上;二是單株大,大的單株重100克,一般在10克以上;三是群體大,五七株共生菌多,多的達到十幾株共生;四是菌帽大,一般占株高的五分之三,大的菌帽占株高的三分之二,18厘米的菌株,菌帽占12厘米,形成商品價值高。這‘四大’足以實現畝產超過1000斤。”
據一些村民說,今年底,想把木耳棚改種羊肚菌的人很多,面積會突破1000畝,將逐步用羊肚菌取代木耳的傳統種植,實現食用菌規模基地的轉型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