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5 月 1 日,我國正式實施《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標志著我國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步入法治軌道。河南省深入貫徹落實“放、管、服”要求,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的整體部署,認真落實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中的各項工作,依法扎實推進。累計登記完成18種作物,共計2016個。登記數量超過100個的作物有花生、番茄、辣椒、西瓜和甜瓜(詳見下圖)。

▲河南省累計登記完成18種作物及數量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制度的實施
是我國品種管理的重大改革
河南省不斷創新方式方法 積累經驗
推動登記工作的穩步發展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展示示范工作
近年來河南省花生種植面積突破134萬hm2,為了方便農民、企業選種,加快新品種的推廣利用,河南省開展了“花生新品種鑒定及展示示范項目”。
2020年該項目展示花生品種128個,其中高油酸品種33個,經專家測產,每667m2最高產量為672.2kg,最低產量為156.7kg。
登記品種驗證試驗工作
2020年雖然受疫情影響,但是全省按期完成了承接的農業農村部小西瓜符合性驗證試驗。
在果實成熟期,專家現場對111個參與驗證的品種,結合登記申請表中DUS測試性狀中的倍性、果形、果皮底色、果皮條紋、果肉顏色5個質量性狀指標和果實心糖含量、邊糖含量及DUS測試性狀中的單瓜重3個數量性狀進行測試。
2021年河南省也承接了農業農村部關于甜瓜品種的符合性驗證工作。
積極開展培訓,提升工作技能
2020年全省組織了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培訓暨花生品種展示觀摩會議,邀請省農業科學院專家針對我國花生育種及產業發展趨勢、DUS測試基本理論及程序等內容進行了培訓。共計培訓地市種子管理站、科研院校、企業100多人,通過培訓及觀摩提高了基層人員及企業對登記工作的認識,加強了人員交流。
多方向工作,加快良種推廣
河南省種子站牽頭了國家花生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該攻關施行以來,幾個測試平臺測試了一大批新品種,篩選出一些在未來生產中有應用潛力的新品種,成效顯著,各個單位提供的優良品種通過河南省新品種展示中心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品種展示,促進了新品種的推廣應用。2020年9月展出了新品種35個,其中小果型高油酸品種22個,大果型高油酸品種13個,每667m2平均產量406.8kg,最高產量651.8kg。
為做好品種登記工作
需研討新形勢下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發展的新要求
結合登記工作實際
相關單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 部分單位品種測試不夠規范
自2017年開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工作以來,新品種申請登記材料中不僅需要提交品種特征特性、育種過程等說明材料,還需要提交品種的DUS報告、轉基因檢測報告、品質和抗性檢測報告;而大部分公司和科研育種單位以前沒有統一規范這些相關工作,使得整個試驗方案不夠科學,測試過程不規范等問題突出,以致提交的登記材料無論格式還是內容都不完善。
2 審核標準把握不準
由于每家申報單位測試水平不一致,不同科研水平的申報者對這些標準的描述理解不同,造成申報材料質量不同。又由于沒有統一的審核標準及規范性文字表述,審核人員對一些性狀的描述準確度、試驗數據是否可靠、DUS測試報告是否符合規定的格式、登記品種通過多年多點試驗確定適應的種植區域把握不準,造成材料的審查因人而異。
3 多單位相互牽連工作不順暢
省級種子站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科僅僅負責登記品種的材料審核,但是對于新登記品種的材料是否存在造假、一品多名等情況無從考證;農作物種子質量管理科負責審核是否為新品種;行政執法大隊對品種在市場上的規范銷售進行管理;這樣就導致對材料的審查比較被動,完全書面審查。
4 對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工作認識不足
部分地市級農科所認為登記過程繁瑣,登記要求的材料又與其原來實驗方案中的內容格式不一致,且也可以通過產業體系進行品種鑒定工作,導致他們對品種登記工作不夠積極。
建 議
河南省應加大力度,繼續開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的宣傳工作,通過開展培訓會、品種展示示范等方式,使申請者了解當前品種登記的新形勢、新要求,明確辦事流程,規范登記申請操作,提升品種登記審查效率。
加強登記品種的田間驗證試驗及展示示范,對已登記品種進行跟蹤,適時組織現場觀摩和品種推介活動,構建完善的品種驗證方案;同時加強與市場監管工作銜接,在市場抽樣的時候對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的種子也進行抽樣檢查。
建議進一步完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或出臺相應的行業標準,同時應細化《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盡量使不同的受理機構審查材料時可以有法可依。
● 本文選自《河南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工作進展》
● 作者:史慶玲 毛丹 雒峰 趙俠科
● 單位:河南省種子站
● 刊于《中國種業》2021年1期8-10頁 轉載請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