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昌平區百善鎮牛房圈村的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室外溫度已是零下16,但園區日光溫室里的番茄卻長勢正旺,植株上掛著一串串的果實,有的已經轉紅,有的還在生長。據了解,為進一步提升蔬菜品質,滿足市民對鮮食蔬菜口感的需求,推動蔬菜產業供給側改革,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以水果番茄為切入點,在京郊持續開展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通過在京郊推廣原味一號、京采6號、京采8號等10余個水果番茄品種,集成水肥調控、環境管理、植株調整和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形成了京郊水果番茄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雷喜紅介紹,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2017年開始轉變生產方式,采用水果番茄基質化生產技術模式,生產面積6畝,通過3年生產實踐,取得良好成效。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根據這個園區的特點,指導園區在日光溫室設施條件下,以水果番茄為主栽作物,選擇越冬生產茬口,配備自動灌溉系統、下挖槽式栽培系統、雙層覆蓋保溫系統和基質加溫系統,采用基質化栽培,集成水肥一體化技術、溫室環境調控技術、植株調整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等技術。目前,該園區的模式已為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在京郊主推的高效模式之一,此系列品種及配套技術已推廣應用到密云、延慶、順義、大興、房山等區。該配套技術包括四部分。

第一,采用無土栽培模式,實現番茄品質可控。生產中采用下挖“U”型槽模式,內置營養液回液系統。選用標準化椰糠基質,粗細椰糠體積比為3∶7,實現了栽培模式的標準化,為水肥和品質調控奠定基礎。
第二,以高糖番茄品種為基礎,通過脅迫栽培技術提升番茄口感。應用京采6號、京采8號等耐低溫弱光、抗逆性強、口感好的水果番茄品種,替代傳統品種;配備施肥機并根據生育期和品質需求動態調控灌溉,在第3穗果坐住后,采用正常灌溉量的60%~80%進行虧缺灌溉,同時進行高鹽溶液滴灌即高EC(4.0-5.0 mS/cm)脅迫,提高番茄糖度,提升番茄口感風味,平均可溶性固形物穩定在8%以上。
第三,配套雙層保溫和基質加溫系統,保障越冬生產。通過配備雙層覆蓋系統實現了極寒天氣最低氣度不低于10℃。晴天白天溫度控制指標為25~28℃,最高不超過32℃;夜間控制在13~18℃;此外,針對基質栽培溫度緩沖性差的問題,在栽培槽內安裝基質加溫系統,根部溫度控制在15~20℃,有效提高了根系吸水吸肥能力。
第四,采用熊蜂授粉和病蟲害物理防控保障產品安全。園區生產采用50目防蟲網物理阻隔,采用黃藍板監測誘殺粉虱、薊馬等害蟲,結合高效低毒農藥應用,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全程采用熊蜂授粉,提高水果番茄商品性,保障產品安全。

據了解,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在配套技術體系的保障下,園區采用水肥自動灌溉和環境精準調控,節水、節藥、省工效果明顯,相比傳統種植,節水40.6%,農藥使用量減少50.2%,用工成本減少33.3%。園區還改變了傳統銷售模式,以電商、社區會員配送、休閑采摘為渠道實現了優質優價。園區對接了京東、每日優鮮等電商,建立了回龍觀、天通苑等社區會員配送制度,并通過微信組織團購采摘等形式,每公斤番茄售價達到30元以上,實現了優質優價。園區番茄畝產平均達到3000公斤,畝效益5.5萬元,相比傳統番茄效益提高31.2%。
目前,京郊以密云、昌平、房山為主導產區的水果番茄栽培面積達到3600余畝,平均可溶性固形物達到7%以上,較普通番茄提高75%,平均畝產達到3000公斤以上,平均售價30元/公斤,畝效益可達5.5萬元,較普通生產效益提高30%以上,成為京郊主要的高效栽培模式,
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