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胸懷“兩個大局”,堅持“四個面向”,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推進國家現代化創新爭先,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防科工局等6部門在北京向全社會發布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
王行環、李玉、陳厚群、胡郁、李東、陳亮、仝小林、次旦央吉、程相文、郝吉明等10人,都是來自科研生產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先進典型。他們中有的積極投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線,舍生忘死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有的扎根脫貧攻堅一線,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積極促進科技經濟緊密結合,用科技服務民生……他們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他們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用責任、毅力與擔當,書寫著一個又一個創新奉獻的故事,他們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真諦,有力弘揚了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展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風貌。
發布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現場播放了“最美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視頻短片,從不同側面采訪講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感悟。主辦單位負責同志為他們頒發“最美科技工作者”證書。
“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自2018年以來已連續舉辦3屆,每年選樹10位先進個人,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為榜樣,牢記科技報國為民的初心,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堅定創新自信、接力精神火炬,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匯聚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新聞延伸:
只為做好玉米育種這一件事
講述人:玉米育種專家、河南省鶴壁市農科院名譽院長程相文

玉米育種專家程相文在田間授粉。光明圖片
我是學農的,1963年大專畢業后來到河南鶴壁浚縣,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研究工作。那時候糧食產量本來就不高,當地又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洪水,這讓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餓肚子有深刻體會的我,對老百姓的痛苦感同身受。一天,我在浚縣鉅橋鎮邢莊村了解玉米生長情況,鄉親們圍著我說:“你是學農的大學生,能不能想想法子,叫我們吃飽肚子?”鄉親們的眼里含著淚花,那個畫面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一定要讓鄉親們都能吃上飽飯!”我下定決心。
玉米是單交種,只有一代的雜交優勢,用二代的種子,畝產就會減產30%左右。為了讓農民朋友年年都可以種上新繁育的玉米良種,我主動請纓到海南島“加代”繁育玉米種子。當時交通情況很差,我第一次從河南到海南基地整整走了15天。
在海南,玉米授粉期正值春節前后,我就在試驗田里過春節。當農民朋友用了我第一年從海南帶回的玉米雜交種子,畝產從百余斤提高到700多斤,我的心里甭提多高興了。之后,我有50多個春節都是在海南試驗田里度過的。
現在推廣的玉米品種,高產品種很多,而我選育的目標是在黃淮地區,黃淮地區玉米和小麥屬于兩季,一般東北、西北是一季。我們選育的玉米品種不但要適合黃淮的氣候,而且要高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需要的提高,我們還要不斷選育出更優良的品種,高產、穩產、優質、抗逆力強。
農業發展,良種先行。種子是先導,也是基礎,就像現代農業的“芯片”。這次獲得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我高興了好幾天,也很激動,感謝社會各界的支持和信任,特別是我們科研團隊的長期努力,這個成果不屬于我個人,應該屬于大家。
現在我已經85歲了,搞了一輩子玉米育種,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要和團隊一起選育出適合機械化收獲籽粒的玉米新品種,為保障糧食安全盡綿薄之力。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一個民族有飯吃、身體好了,就有無限發展的可能。為了做好這件事,我會一直努力下去。
(來源:新華社、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