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麥S說 ,作者麥s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恰好有20年沒搞雜交小麥了,雖然對小麥雜交種或是說對別人搞的小麥雜交種說三道四過,但畢竟是自己沒搞,情況不一定了解全面。當然,由于沒有參與,也的確沒必要去了解更多。但大體的事實是清楚的,沒有看到雜交小麥的出路在哪兒。因為,做成雜交小麥的確不易,首先是產量優勢不明顯的真實存在,當不育系來源又面臨狹窄、恢復系來源同時更是有限時,雜交小麥的強優勢就更難更難出現了;另外,現在小麥常規育種不論在單產提高方面還是品質提高方面,發展或進度都達到了突飛猛進的程度,如此這些,讓雜交小麥接下來的路子就更加難走了,甚至都很難在小麥生產的“主戰場”上出現了。
自兩年前開始,我又開始接觸了雜交小麥,并準備介入。
這次的的雄性不育系是非環境的遺傳型藍標不育系。
其不育原理也簡單。就是同我們的矮敗一樣,將核不育顯性基因與其它性狀結合在一起。不同的是,矮敗將矮稈基因同不育基因結合到了一起,導致了轉育后代所有矮稈個體都不育;同理,藍標不育系就是研究人員利用顯性核不育材料做基礎,將有花粉直感特性的糊粉層藍色基因同核不育顯性不育基因搞在了一起,當轉育的(基因雜合)一代種子顏色表現為藍色時,其育性表現基因是繼續雜合的可育(種植后,繼續分離藍色可育和白色不育);藍色基因脫離后,籽粒變成了白粒,不育性還原,表現不育。不育的種子種植下去后就可以生產小麥雜交種了。
這樣的技術在完善和成熟中。繁種、不育和(保持系)可育種子分離有專用的機械、同種子清選機可結合在一起,在種子清選過程中,同時將白粒不育系種子和藍粒保持系種子區分開來,簡單、便捷。
我們明確的知道,即使是藍標不育系,也同樣存在著雜交優勢不明顯的問題,而我們不應該在這樣“不好解決”的問題上較勁兒,要明確雜交小麥除了產量優勢以外,還有抗逆、品質、提早成熟等優勢,我們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當小麥生產形勢和生產環境日趨嚴峻復雜時,可能雜交小麥的出路開始顯現了,雜交小麥不再是前途未卜。
如何解決呢?
(1)建立藍標不育系“群”。由于藍標不育系屬于遺傳型,轉育容易且不育性穩定。這樣,通過常規育種加分子生物育種技術,可將不同類型的品種或材料在一兩年短時間內,轉育成若干個類型不同、性狀各異的藍標不育系。譬如綜合抗病類型、早熟矮稈類型、面筋品質優良類型,以及黑小麥類型等等。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個不育系“群”,以備對應各種不同“目標”之用。
(2)配制“目標”雜種組合。有了上述類型豐富的藍標不育系“群”后,配制“目標”小麥雜交的就變得容易和簡單,特別是“目標“性強的雜交種。譬如,有一個高桿較晚熟高產品種,其產量和其它綜合性狀都沒問題,就是莖稈高、偏晚熟、不好推廣……這樣,我們就可以用我們“群”中的矮稈較早熟品種與其配制小麥雜交種。由于早熟顯性,解決了品種的晚熟問題;偏顯性的矮稈性狀,解決了莖稈高的問題……如此,即使是使雜交種的產量沒有太大提高,雜交種的適推性增加了,它也將是一個不錯的雜交新品種;再譬如,有一個強筋小麥品種,其它表現都不錯,就是不抗赤霉病,或還有面筋含量低一些……我們就可以從“群”中選用一個較抗赤霉病、面筋含量較高的藍標不育系與其組合,其目的就是解決了那個常規種的“兩個”問題。因為,多數抗病性為顯性、小麥面筋含量是偏顯性。等等,如此的方法,利用在黑小麥上也是同樣容易——讓誰“黑”,誰就得“黑”……
(3)提高抗逆性。我們知道,雜交小麥的抗逆性強,當環境和生產條件對小麥的脅迫越來越加強時,靠著常規種難以解決的問題就由雜交小麥來解決。就如同蔡旭先生年代將提型雜交小麥種植到鹽堿干旱嚴重的河北滄州、海興縣等地一樣,使小麥產量有了近100%的增加。
(4)將那些小麥雜種一代優勢很強,但后代分離瘋狂、選擇不出品種組合的親本擇“優”轉育成藍標不育系,然后繼續與那個原配親本及其它同類親本組配強優勢組合,爭取在單產上有較大突破。另外,雜交種要有雜交種的模樣,感官上,能夠區別于常規種的模樣更好,一定要在某些特定上“唬人”才行!這一點,以前人們注意的不夠,或資源不具備。
(5)張愛民老師曾經說過“作物雜種化是必然趨勢”。小麥雜種化,雖然較難、過程較長,但有成功的可能性,或“可能性”很大。而小麥雜種化,除了提高雜交種的產量、品質和適應性外,它會更利于種子企業經營,掙錢,和運作。這對有較長期設計的種子企業是個不小的誘惑。
現在看,不育系的類型和穩定、可靠是雜交小麥成功的關鍵。現在的難點,已不是以前我們認為“雜交優勢不強”之問題。
另外,較早前的雜交小麥的優勢組合都是先單行點播,看著好或單行產量高再去進行較大量制種種植密植小區進行產量比較試驗或生產試驗……我們分析著看,這種程序有問題、不科學。這種做法會將表現出了個體優勢強、群體優勢弱或沒優勢的組合升級,最終導致雜交種優勢不強或表現不佳。假若改變做法,將雜交種直接種植小區密植試驗,這樣是否會去除或削弱個體優勢,讓群體優勢或缺陷直接表現出來呢?我覺得,值得一試。只是需要增加一些制種種子數量而已。

這就是我設計小麥雜交種的模式——株高75厘米,穗子長25厘米
(來源:麥S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