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種業在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核心性、引領性地位日益突出,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贏得農業競爭優勢迫切需要種業優先發展、率先突破。2019年,我國種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時刻瞄準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建設種業強國這個目標,緊緊扭住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種安全這個首要任務,緊緊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這個主攻方向,聚力聚焦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源頭活水這個重大時代需求,加快完善現代種業發展治理體系,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把品種入市權交給企業、評判權交給市場、選擇權交給農民,極大激發了種業發展活力,資源保護利用能力、種業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持續得到提升,種業已經成為農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創新要素,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工程、先導性工程。
一、種質資源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一)國務院專題部署種質資源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12月30日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9〕56號),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作出頂層設計與系統安排,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工作具有里程碑意義。文件將農業種質資源定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要求進一步強化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的基礎性、公益性地位,堅持保護優先、高效利用、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原則,創新體制機制,強化責任落實、科技支撐和法治保障,構建多層次收集保護、多元化開發利用和多渠道政策支持的新格局,為建設現代種業強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基礎。提出力爭到2035年,建成系統完整、科學高效的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資源保存總量位居世界前列,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得到有效收集和保護,資源深度鑒定評價和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升,資源創新利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種質資源搶救性收集保護取得重大進展
新啟動京、津、冀、皖、藏、新等6省(區、市)普查與收集行動,繼續開展浙江等10省份系統調查與搶救性收集以及江蘇等8省份性狀鑒定、編目入庫等工作。新收集引進242個作物11953份種質資源,發掘了一批古老、珍稀的特有資源、農家品種,如安徽霍山縣漫水河“紅燈籠”辣椒、四川北川黑大豆等,新收集保存8個新物種,共完成10034份資源編目,在此基礎上將10754份納入國家種質庫圃長期保存。截止2019年底,已基本完成湖北、湖南、廣西、重慶、江蘇、廣東、浙江、福建、江西、海南、四川、陜西、北京、天津、河北、安徽、西藏、新疆18省(市、自治區)總計1085個縣的全面普查和234個縣的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累計54179份。目前,國家種質庫長期保存份數達441388份,圃位長期保存份數達75911份,我國作物種質資源長期保存總量達到517299份,保存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有效增加了我國戰略資源儲備。
(三)品種資源鑒定評價與創新利用成效顯著
本年度國家組織有關種質資源和科研機構完成種質資源基本農藝性狀鑒定20228份,對5522份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抗病蟲、抗逆和品質性狀進行了精細特性鑒定,鑒定發現一批耐冷性極強、分蘗期耐鹽性強的水稻新種質,一批抗穗發芽、抗倒伏、高抗莖基腐病,高抗白粉病、條銹病、小麥新種質,一批高抗腐霉莖腐病、高抗粗縮病、高抗絲黑穗病、高抗擬輪枝鐮孢穗腐病、高抗紋枯病以及具有極強抗旱性的新玉米種種質,篩選鑒定出具有重要育種利用價值的優異種質共計1727份。與此同時,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果樹等138種作物主產區,田間展示了13506份優異種質,向育種單位分發種質資源4.3萬份次,涉及用種單位1269家,有效支撐了優質高產、綠色高效新品種培育。
(四)資源保護制度和保護能力建設得到完善加強
截止2019年底,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進出境和對外合作研究利用等配套法規規章基本完善,國家發布了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大多數省份相繼出臺了相關配套規章,為資源保護利用、對外合作、長遠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時國家建立了以作物種質長期庫為核心、10座中期庫和43個種質圃為支撐、214個原生境保護區為補充的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關心下,國家作物種質長期庫新庫在中國農科院開工建設,建成后將具備150萬份的資源長期保存能力,將使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能力躍居世界領先水平。
二、種業科技創新能力獲得新的提高
(一)科技創新成果多點開花
本年度,我國科學家在作物遺傳育種研究領域取得突出進展,在40本影響因子4.0以上的涉及作物遺傳育種領域的期刊上發表論文共計1017篇,以第一作者在一流期刊上發文21篇。種業專利申請高達11143件,授權種業專利突破5735件,傳統育種領域專利授權數量增幅高達70%以上。農業植物品種權申請量達到7032件,再創歷史新高,年度申請量在UPOV各成員中位居首位,境內種子企業持續保持申請主體優勢地位。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數量4217個,增幅達27%,當年登記非主要農作物品種5152個,審定和登記作物品種中,綠色優質專用化品種比例大幅提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源頭活水。
(二)良種聯合攻關再創佳績
本年度,良種聯合攻關在育種理論與育種技術創新上取得新突破,首次從全基因組水平揭示水稻及其祖先種的重要農藝性狀變異的分子機制,制定作物規模化種質資源精準鑒定技術規范74個,發布四大作物綠色品種指標體系。在育種材料和新品種選育上取得重要成果,精準鑒定種質資源表型17874份,創制育種材料新種質1706份,鑒定種質資源材料44萬份次,篩選綠色優異種質資源與育種中間材料12萬余份,創制優質新種質4457份,極大豐富了作物育種攻關的種質基礎。在綠色優質品種選育取得新成效,配制雜交組合28萬多個,選育出一大批綠色、優質、高產、高抗、專用的優良品種。在攻關成果展示推廣方面創新出了一系列新模式,建立玉米、水稻、小麥、大豆四大作物綠色優質品種展示示范基地,開展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和優質小麥加工品質鑒評,以加快品種更新換代為抓手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供種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一)種子基地建設進入快車道
國家種業基地建設布局基本完成。本年度南繁硅谷規劃編制啟動,農業農村部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簽訂共同推進海南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開放的備忘錄,國家南繁基地建設規劃落實加快,南繁基地完成土地流轉2.89萬畝,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配套服務區開工建設,標志著南繁基地建設規劃落實取得重大進展。第二批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獲得認定,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達到100個,涵蓋小麥、大豆、馬鈴薯等重要糧食作物,蔬菜、果蔬、食用菌等園藝作物以及中藥材。至此,甘肅、四川、海南三大國家戰略制種基地、52個雜交水稻和玉米制種大縣、100個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的種子基地建設格局基本形成。
種業基地支持政策力度持續加大。2019年,落實制種大縣獎勵資金7億元,繼2018年新增對大豆良繁基地實施獎勵后,擴大獎勵范圍,首次將馬鈴薯種薯基地納入獎勵范圍。中央投資6億元,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支持海南、四川、甘肅、廣東、湖南建設5個以種業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優先支持種子基地建設,銀保監會加快了推動三大糧食作物制種保險。
(二)種子質量控制水平提升
本年度,全國325家種子質量檢驗機構通過考核, 30多種作物的分子檢測標準體系和DNA指紋數據庫構建工作啟動,20項種子標準得到制修訂,17個省份28家企業開展了種子認證試點工作;研究提出了種子認證方案分類管理模式,研究編制了涵蓋32種作物的10類種子認證方案,為種子認證制度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2019年全年農業農村部共抽查種子樣品2702個,樣品合格率98.5%,比2018年提升4.1個百分點;全國各省共抽查種子樣品49353個,種子質量四項常規指標合格率98.8%,比2018年提升0.7個百分點,種子質量水平明顯提升。
(三)供種結構持續優化
玉米制種結構繼續呈現品種數量增多、品種平均制種面積下降趨勢,抗熱性差的美系血緣品種制種面積調減,同時制種萬畝以上的品種數量回升,鄭單958等經受住市場檢驗的大品種、宜籽粒機收品種制種面積調增。雜交水稻優質品種市場規模迅速擴張,野香優系列等優質稻品種、甬優系列等產量優勢品種制種面積大幅上升,C兩優系列組合等近年推廣面積大但優質特點不突出的品種和Ⅱ優系列、岡優系列等推廣時間較長的普通品種制種面積大幅下降。其他作物種子育制種結構也朝綠色、優質、高抗、專用等方向發展。
(四)生產用種有力保障
2019年全國雜交玉米制種面積256 萬畝,比2018年增加19萬畝,增幅為8%,新產種子9.9億公斤,增幅為7%。全國雜交水稻制種面積138萬畝,總產2.4億公斤,減幅均為18%;常規水稻繁種面積173萬畝,總產8.64億公斤;冬小麥繁種面積1117 萬畝,總產49.51 億公斤;棉花繁制種面積147萬畝,總產1.53億公斤;馬鈴薯繁種面積 308萬畝,總產55.6億公斤;大豆繁種面積371萬畝,總產5.75 億公斤;冬油菜繁制種面積13.89萬畝,總產1432.06萬公斤。各類作物種子有效供給量預計均超過2020年的商品種子需求總量,能有效保障2020年農業生產用種需求。
四、種企市場活力不斷增強
(一)種子企業結構加速優化
2019年,我國育繁推一體化、經營有效區域為全國的企業增至97家,其中蔬菜等作物種子增至40家,經濟作物、特色作物企業開始崛起,逐步扭轉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作物種子一統天下的局面。中小企業開始向育種、繁制種、銷售專業化分工方向發展,2019年包裝銷售本企業種子的企業為5230家,占比為81.81%;銷售其他企業商品種子收入占種子銷售收入超過50%的企業736家;有代制(繁)種子銷售的企業1196家,代制繁種子銷售占種子銷售收入比例超過50%的企業625家。中小企業向專業化分工領域發展能夠使其集中自己的資源投入自己的優勢領域,有利于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提升我國種業的基礎競爭力。
(二)種子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2019年共有23家種子企業在國外投資成立公司,總投資額在1億元以上,投資所得總額在1.5億元以上,是2018年的2.7倍,種子企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隆平高科穩居世界種業第八強。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中信集團收購陶氏巴西玉米種子業務后,加快種質資源、育種人才與技術、產品及市場等方面的配置整合,蓄勢待發。
(三)企業實力不斷增強
2019年,全國種子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479.47億元,比2018年增加406.75億元。種子企業凈資產總額1478.72億元,比2018年增加253.2億元。種子企業固定資產總額546.11億元,比2018年增加85.92億元。全國種子企業共實現種子銷售收入742.91億元,比2018年增加36.57億元。種子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110家,超過2億元的35家,超過5億元的9家,超過10億元的3家,超過20億元的1家。全國種子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39億元,其中種子銷售利潤58.33億元,比2018年增加4.93億元。種子企業實現凈利潤總額47.09億元,其中種子銷售凈利潤42.49億元,較2018年增加4.16元。行業利潤率和種子銷售凈利率結束了16年以來持續下跌趨勢,出現上漲。
(四)企業創新能力增強
2019年,我國種業企業愈發重視科研創新,自主科研投入不斷加大,已經成為種業科研投入的主導力量。規模企業科研投入達36.05億元,占本企業商品種子銷售額的8.12%,比2018年升高0.98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大量科研經費的投入,吸引了大批高水平育種人才加入種業研發隊伍。2019年種子企業通過國家審定品種占總數的80%以上,通過省級審定品種數占總數的65%以上,超過科研單位和其他機構的總和;種子企業申請植物新品種權數量和或授權植物新品種數量均占總數的50%以上;種子企業登記品種數占總數的70%以上,為種業發展可持續的提供綠色優質新品種和高質量種子供給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種業治理體系能力不斷優化完善
(一)種子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2019年,地方各級政府全面落實國家機構和職能改革要求,省級種子機構職能改革基本到位,各省增設種業管理行政體系,形成“處站分設”新格局。全國有28個省份的設立種業管理處,山東、寧夏、西藏3省份未設立種業管理行政處室,種業管理職能劃入其它行政處室;除天津、廣東外,其他省份保留了原種子管理事業單位工作體系,為種業工作長期發展提供更加健全的管理體系保障。
(二)種業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2019年,《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機構考核管理辦法》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3號部令公布,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經過多年的努力,建立了以《種子法》為主體,以管理條例、部門規章和配套規章為輔的涵蓋育種科研、質量安全等產前、產中、產后管理全過程的法律法規體系,種業“四梁八柱”已經形成。
(三)種業政策支持更加有力
2019年,科研人員權益改革不斷深化,種質資源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國家對種業的財政投入繼續加碼,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共投入9.73億元,全年共支持實施項目101個,續建項目55個、新建項目46個。中國農業銀行出臺《種業行業信貸政策》,加大對種子企業的融資支持,為種企發展保駕護航。
(四)種業行政改革更加徹底
2019年,種業行政許可審批大幅,精簡審批材料和審批環節,加快推進網上審批,采取承諾備案、留存備查等方式,減少企業負擔,提高審批效率;同時全面清理取消在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以外領域針對外資設置的準入限制,廢止了《關于設立外商投資農作物種子企業審批和登記管理規定》(農農發〔1997〕9號)。
(五)種業市場監管更加全面
2019年,農業農村部首次印發《全國種業市場監管工作方案》,統籌國家、省、市、縣四級種業監管力量,開展種業市場專項整治和日常監督檢查,嚴厲打擊種業領域各類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同時利用種業大數據平臺,打造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可追溯體系。通過全面從嚴監管制售假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大幅減少,“劣種子”問題基本解決,“假種子”問題得到有效遏制,種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大大改善,農作物種子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確保了農作物種子質量安全和農業用種安全。
(六)種業服務手段更加創新
2019年,大數據平臺建設建設取得新突破,明確了“聚焦政務管理、優化業務管理系統夯實基礎、強化系統整合和數據融通促進共享、構建大數據應用提升平臺智能服務水平”的總體思路,制定了“支撐種子政務規范高效履職,實現種業公共服務信息便捷查詢,輔助種業各方決策判斷,智能推送與查詢指令相關信息”的建設目標,確立了“以規范順暢運行的業務流自然產生優質數據流,率先以三條主線(品種 、主體、種子)整合板塊、融通數據、開發應用場景”的技術路線。同時,專注升級服務內容查詢功能,豐富子系統查詢內容,實現了品種、主體和種子信息鏈的綜合查詢,推進了信息數據實時動態可視化展示,品種智能化分析輔助決策功能開發使用,上線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的PC端智能終端(種業通APP),為種業多元主體提供種業數據、技術、服務、政策、法律的一站式綜合服務。
(來源:種業監測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