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15年5月的禾菜園家庭農場位于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大赤坎村,是斗門區首批成立的家庭農場,主要經營糧食、果蔬、農產品的初加工及銷售等。
“一家四口分工明確,平時我們老兩口負責田里的農活,女兒是會計,主要承擔營銷、市場、物流環節工作;兒子負責銷售,也兼職農場送貨發貨業務。”農場主廖偉平是土生土長的斗門人,經驗豐富的他深深明白,分工合理才能出效率。
禾菜園家庭農場與當地市、區、鎮農業技術人員合作共建平臺,農業新品種、農業物聯網技術等在農場里迅速“生根開花”。“農場嘗試‘稻鴨共作’生態種植,運用稻菜輪作與秸稈還田等生態種養技術組織生產,集約化經營,提高了綜合收益。”廖偉平先后引進種植象牙香占、美香占、廣香絲苗、美雪絲苗等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還專門開辟了水稻新品種試驗田,不斷探索更優質的產品。
“抽水機、噴藥機、真空包裝機、旋耕機、大米色選機、半自動大米真空包裝機、蟲情測報燈、農田小氣候測報站……依托農機補貼政策,這些設備我們農場都購置了。”廖偉平自豪地說。
農產品質量是農場的生命線。基于此,禾菜園家庭農場建立了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農業投入品管理制度、田間檔案管理制度、農場環境保護制度和示范性家庭農場農產品質量安全承諾等五項制度。“實施痕跡化管理,規范農場生產行為,如肥料、農藥的入庫出庫,什么時間用在何處、用量多少,都有詳細記錄,讓安全生產的過程有跡可循,責任也更加明確。”
不僅如此,農場還因地制宜采用適宜的生態種養技術和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稻鴨共作”、殺蟲燈吸殺蟲及其他綠色防控技術開展水稻種植,農場注冊的“禾菜園”品牌稻米因此也獲得了無公害產地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堅持線上線下銷售并舉,收割季接受消費者現場觀摩、現場采購。”廖偉平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積極與各供應商合作,實現訂單式種植模式。此外,“稻鴨米”“稻田鴨”等農場生產的農產品,通過農場直銷、郵政局、“掃就購”、電商平臺“GO珠海”等多種形式拓寬了銷路。
親子收割、科技下鄉、農耕知識普及,這些都是禾菜園家庭農場舉辦的活動。“在注重生產的同時,要融入旅游休閑的元素,走多元化經營道路。”廖偉平介紹,“去年春節期間,我們利用冬閑田種植了20畝格桑花及油菜花,接待游客近一萬人次。”
本報記者 孫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