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黃淮海密植玉米的“五大風險”,“有圖有真相”的16個證明
河北省農科院楊利華研究員說:“倒伏是對夏玉米密植高產威脅最大的災害”。
“過于密植”的前提下,抗倒劑也“扛不住”!比如衡水武邑縣一農資經銷商,他賣的兩大名牌抗倒劑,90%的地塊竟然也沒有抵抗住倒伏。請注意,沒有“絕對不倒伏的玉米品種”,同樣的大風大雨“大樹也倒下”的情況下,別人家的玉米倒伏嚴重,而你家的玉米不倒伏或者倒伏輕微,年年“強過地鄰”你能做到嗎?(試想,大多數“農資人”對玉米控旺劑怎么用才能最好,又有幾人真的懂呢?)
據《干旱地區農業研究》尚虎山助理研究員的科研結果證明,干旱地區玉米密度增加,莖粗減小極顯著,抗倒性降低,穩產性減弱。
據《農村科學試驗》報道,玉米高密度帶來的三大弊端:抗旱變差,抗倒變差,空稈增多。另外,高溫熱害的加重,病害的加重。所以說,黃淮海區域8個省的夏玉米過于密植,必定導致“五大風險”(抗旱能力差,抗倒能力差甚至莖折嚴重,抗病呢不給力差,高溫熱害嚴重,空稈嚴重)相對嚴重,減產隱患加劇。
李少昆博士曾明確指出:增加密度不僅是一個“品種耐密性”的問題,它和種植技術、管理水平、地力條件都有關系。土地瘠薄,地力越瘦的地塊密度肯定要降低。同時,跟降雨也有很大的關系。美國玉米種植帶降雨條件非常好,玉米生長季節每個月降雨平均100毫米左右,很均勻。但是,我國季節性干旱嚴重的地區、沒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密度越高,就會減產越多。
而且李博士的玉米著作也有提醒:種植密度過大,葉片相互遮蓋,花粉不易落在雌穗上,造成無法正常受精結實,不僅造成“禿頂”較重,而且容易導致雌穗“缺粒”或者“多穗現象”。
↓圖1,河南省農科院郭書磊博士科研結果證明:玉米高密度種植,倒伏率增加88.51%且減產——基本上是“十密九倒”。

↓圖2,《今日頭條》上有著名玉米育種家陳偉程教授的講座視頻,明確指出“玉米增加密度有風險”!

↓圖3,某讀者的評論:我種植了35年玉米,一米三株最高產。

↓圖4,某讀者評論:玉米密植減產的風險高的多”;“易得病,不抗風,容易禿尖。

↓圖5,某讀者評論:本人種糧45年,畝密度3000株至4000株比較合適。

↓圖6,某讀者評論:密植玉米遇到干旱,確實減產。

↓圖7,某讀者評論:玉米3500株到4000株最好了,抗倒伏。

↓圖8,某讀者評論:稀苗長大棒,減苗不減產;密植長小棒,增株不增產;抗倒伏為首選。

↓圖9,某讀者評論:稀植出產量,密植出秸稈。一畝地3300株和4300株一樣出產量(降低密度1000株更抗倒伏)。

↓圖10,某讀者評論:干旱地區種玉米,旱的年份不賠錢,好的年份稀植也更容易豐收。

↓圖11,某讀者評論:玉米確實不要密植。密植遇到旱年就絕產。多長每一株都需要相對應的水肥。而且,密植影響透光,空稈多,棒子小。

↓圖12,某讀者評論:因為“播種機播盤出了問題”導致稀植了,卻獲得了棒穗又大又勻。

↓圖12,某農業技術人員的文章指出:不考慮玉米產量環境條件的優劣,增加密度會導致倒伏和結實不良,造成減產損失。

↓圖13,某農業技術人員的文章:玉米果穗畸形與密度大小成正比。密度過大,影響通風透光,容易出現“苞葉短”(果穗露頂),空稈,花粒,禿尖以及瘤黑粉病的加重。

↓圖14,某讀者留言,他20多畝的三個玉米品種,4000株密度倒伏過半,今后認定了“留苗3500株”。

↓圖15,中國農科院馬興林博士多年多點研究“鄭單958”(相對耐密植的品種),5000株的產量基本上等同于3500株的產量,但是密植的倒伏風險嚴重。

↓圖16,河北某農業局退休干部呂發和先生,這幾年一直在推廣超級玉米品種——國審“八強十號”(國審玉20190254),他深深領悟到“留苗一尺遠,棒子一斤重”。實現了“降低密度1/4,省肥一半,增效1/5”,你聽錄音,他在幾秒的時間了連續說了3遍的“一米三棵苗”,這是多么深刻的領悟啊!【附錄音】。

第六, 密植品種的籽粒機收, 必須“早熟”而且“三抗”
我國玉米籽粒機收方面,最權威的專家是國家玉米產業體系崗位專家李少昆博士。

李少昆博士(圖右)在接受采訪時曾表達了如下觀點:
我們國家玉米產業體系,近幾年在各地開展籽粒收獲的演示和示范,受到農民普遍歡迎。但是,培育一個適合粒收的品種沒有七八年時間很難育成,當前,真正適合籽粒收獲的品種,我們國家非常緊缺。
在這種背景下,一些種業企業打著“籽粒收獲”的招牌宣傳他們的品種,只是一種營銷手段,實際上,有些企業宣傳的品種并不適合籽粒收獲。
我們推廣籽粒收獲,因為籽粒收獲的品種成熟期要短。生育期短的話,生物量小,它要通過增加密度來提高產量。
因為,籽粒收獲最適合的時間是生理成熟,就是成熟后2周到4周,它要“站在地里頭”。所以,玉米籽粒收獲品種應具備這幾個特點:一是收獲的時候含水量低、破碎率低、烘干的成本低,在20%以下為最好。二是后期“能站得住”,后期抗倒伏能力強。三是抗病能力問題,比如莖腐病,如果玉米株桿倒了、穗子掉了,機械就收不了。四是抗霉變的能力,成熟時,出現發霉的籽粒就會影響質量和價值。
不過,我國60%多的地區靠的是“雨養農業”,地區之間降雨量大小的差距很大。降雨量小的地區,如果種的密度高了,水分不夠,受旱了,就會影響玉米生長,產量也就上不去了。
另外,耕作層太淺,也制約了密度的增加。現在一年種兩季,大部分是旋耕,耕作層就在十幾厘米上下,耕作層淺,而且兩茬作物的秸稈都在里面,很疏松,玉米的根扎不下去,容易出現倒伏,這也是制約密度增加的一個方面。
讀了李少昆博士以上的真知灼見,大家應該徹底明白了吧?
黃淮海區域的玉米密植,不是為了多么高產,而是為了“籽粒機收”——玉米籽粒機收的籽粒水分必須在20%以下,如果能像美國的玉米籽粒機收的15%水分“當然更好啦”!
如此,可以讓“籽粒不用烘干”直接入倉,節省運輸費用和烘干費用。由此,這就需要玉米機收品種生育期提早成熟7天以上,甚至早熟10天或者早熟15天以上為最佳(因為籽粒收獲最佳時間是成熟后2周以上)。
但由于早熟,玉米品種的葉片數量少、根系少又短,因為“需肥量也小”而“棒子小”,所以必須增加密度來“維持正常的產量”。
請注意,密植不是為了多么高產,也不能多么高產,因為兩方面:一是玉米的產量高不高,是來自于施肥數量或者土壤養分供應的所決定的(沒有足夠的氮磷鉀供應,任何品種也不會高產);二是品種的綜合抗災抗逆能力(抗旱、抗病、抗倒、抗早衰,耐澇,耐鹽堿,耐瘠薄,耐高溫熱害)這兩方面的差距,決定了“別人家玉米減產時,你家玉米不減產或者少減產”(不是“帽大一尺”超高產,因為,那樣需要巨量的施肥才行)。
所以,每當聽到某一個種業公司又在宣傳一個新的籽粒機收品種之時,我們一定是先看這個品種的生育期,如果不是特別早熟,我們基本上采取“一票否決”而“一笑了之”,基本上忽略掉這個品種的存在。
(作者:北方農村網科技顧問團 王智廣 尹洪雨 崔國光,感謝河北成安縣玉多收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霸州香滿園種植合作社對本文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