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要聞 » 正文

技術集成促大豆高產——良種良法配套提振黃淮海豆農種植信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10-27  來源:  作者:本報記者 祖祎祎  瀏覽次數:423
 
 
 
 
有關專家在田間考察大豆新品種“鄭1307”的長勢。
 
  金秋十月,秋高氣爽,在河南新鄉輝縣市占城鎮東樊村的大豆田里,一眼望去,金黃飽滿的大豆成熟待收。10月9日,國家大豆良種聯合攻關新品種鄭1307百畝測產現場會在河南新鄉召開。
 
  會上,由中國農科院、河南農科院等單位組成的專家組在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占城鎮東樊村對前茬為小麥、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栽培技術種植的大豆新品種鄭1307高產示范田進行了大面積現場實收測產。
 
  “經測算,實收面積110畝,平均畝產309.24公斤。”通過嚴格丈量、機械收獲、稱重、去除雜質和水分測定后,專家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常汝鎮宣布了測產結果。“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結合,讓黃淮海地區大豆大面積畝產300公斤以上成為可能。”
 
  “苗全苗勻苗壯是大豆高產的前提。”常汝鎮拿起一株大豆,細細數著植株上的豆莢說道,“你看這田里,出苗全,不倒伏,植株結莢均勻,頂部莢也不少。這是品種、技術、植保、農機等一系列技術體系集成應用的結果。”
 
  小粒型品種成增產穩產潛力股
 
  看著轟隆作響的收割機在田中馳騁,種植大戶王敬軍心中十分感慨。“2018年大豆幾乎全部絕收,2019年小面積畝產只有170公斤,像今年這樣的豐收景象已經很久沒見過了。”他告訴記者,前兩年種大豆讓他徹底寒了心。
 
  今年,在當地農技推廣部門的指導下,王敬軍流轉的110畝地全部種植鄭1307,通過種植技術和農機配套的提升,和去年相比產量翻了一番。“按照今年2.5元/斤的收購價來算,效益真不錯,明年準備再擴種100畝。”
 
  大豆要高產,品種是核心。“鄭1307在2019年通過國審和河南省審定,高產穩產,抗倒伏抗裂莢,落葉很利索,癥青較同期種植品種輕,非常適合大面積規模化種植。”品種選育人、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盧為國說。
 
  “高產穩產的訣竅就在這粒型上。”盧為國告訴記者,鄭1307屬于小籽粒品種,更容易出苗保苗,灌漿速度也更快,受天氣等不利影響小,穩產性強,且葉片較小,更耐密植,增產潛力大。“繼2019年實收100.4畝,畝產303.1公斤之后,這是該品種第二次創造百畝實收,畝產超過300公斤的全國高產紀錄。”
 
  近年來,“癥青”導致的大面積絕收歉收,是威脅黃淮海產區大豆生產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起,隨著本市土地流轉的速度加快,涌現了大批種糧大戶和種植合作社,因為打藥、收獲等田間管理環節比較省事,不少農戶將大豆作為了秋糧生產的首選,但2017-2019年連續三年高溫干旱,當地出現了大面積有花無莢、有莢無子的情況,百畝只收幾十斤的情況也不止一例。”據新鄉市獲嘉縣農業農村局種子服務站站長張國際告訴記者。
 
  攻關聯合體針對這項大豆生產上面臨的突出問題,找出了蟲害根源“點蜂緣蝽”,除了創制抗性材料和品種外,還研究制定了專門針對“癥青”防治的植保技術方案,有效防控了“癥青”的發生。
 
  免耕覆秸技術破題麥茬夏大豆缺苗斷壟
 
  生產水平和種植效益的提升,除了良種的選用之外,更離不開農藝農機的配套。
 
  黃淮海流域是我國大豆主產區之一,種植面積約占全國四分之一。黃淮海夏大豆一般在冬小麥收貨后播種,由于夏收后根茬高,嚴重影響大豆等下茬作物的播種質量。由于播種質量差,普遍存在缺苗斷壟問題,大豆產量低、效益差,挫傷了農民的種豆積極性。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大豆良種攻關聯合體通力合作,經過充分調研、討論和實驗,系統研究了免耕覆秸條件下的品種選擇、密度設置、肥料施用、雜草防除、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技術和產量形成規律,成功研制配套播種機,形成了農機、農藝有機結合的黃淮海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體系。
 
  “這項全新的技術,包括四個核心內容,即測深施肥、精量播種、封閉除草、秸稈覆蓋。”國家大豆產業體系黃淮區專家組組長、栽培崗位專家吳存祥介紹,“利用專門的播種機,在麥茬上直接進行播種,在播種前先將秸稈和麥茬橫向撥出,緊接著進行測深施肥和精量播種,等播種機回頭播種下一行時,再將撥出的秸稈均勻地覆蓋在已經播種完畢的播種帶上。”
 
  “以前,麥收后對于秸稈的處理非常費事,滅茬,粉碎、翻地等環節費工費時,如今,通過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的應用,可以麥茬上直接播種,秸稈處理、保苗、施肥同步完成,相當于給種子蓋了一層被子,降溫保墑,大大提升出苗率,種植密度上去了,再通過小葉型耐密植品種的應用,進一步提升生產量。”國家大豆良種聯合攻關秘書長韓天富解釋道。
 
  通過良種良法的結合,2020年,團隊在獲嘉、輝縣、新鄉縣等多地建立展示示范田,以高產品種鄭1307為核心,采用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以及大豆癥青防控技術,良種良法配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結出了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大面積生產模式,有力推動了地方大豆生產的發展。
 
  “癥青、品種選擇盲目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是大豆減產的主要原因,我們在此建立示范點,就是要把品種和技術推廣到這里,讓農民重新建立種植大豆的信心。”盧為國說。
 
  攻關機制創新為大豆產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除了這次鄭1307免耕覆秸示范田在黃淮海主產區百畝實收紀錄再創新高之外,近兩年來,各地大豆高產典型不斷涌現。2020年大豆收獲季節,全國和黃淮海大豆小面積實收畝產新紀錄相繼在新疆石河子和山東菏澤誕生分別達到453.54公斤和353.45公斤;石家莊市藁城區萬畝抽樣實收平均畝產達到272.9公斤……高產紀錄的頻頻刷新,顯示了我國大豆增產的巨大潛力。
 
  “加快大豆種業和產業科技進步的重要保障,機制創新是關鍵。”韓天富介紹,2019年起,國家大豆良種科研攻關聯合體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實施“個十百千萬”大豆高產創建活動,篩選高產大豆品種,優化高產栽培技術,在不同規模上創造大豆高產典型,探索我國不同地區大豆高產高效的新路子,帶動了全國大豆產量的提升。
 
  自國家大豆良種科研聯合攻關項目實施以來,針對育種力量分散、育種技術落后、低水平重復嚴重等突出問題,攻關聯合體依托成員單位和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相關崗站,構建了重要性狀鑒定技術平臺,完善了多點試驗網絡,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益性大豆育種協作機制,大幅度提高了育種效率。項目創新科企深度融合機制,實現科企無縫對接,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顯著提高了我國大豆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了發展后勁。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