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99视频精品全部 国产,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国产AV熟妇人震精品一品二区,欧美做爰片高潮视频大尺度

VIP標識歡迎光臨種業商務網 | |
商務中心
商務中心
發布信息
發布信息
排名推廣
排名推廣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簡訊 » 正文

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蒙城樣本﹄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7-30  來源:  瀏覽次數:277
 
 
安徽大學課題組 課題組成員 劉奇 胡桂芳 張德元 崔寶玉
 
  小農戶是中國鄉村社會中群體最大、涉及最廣的利益單元。我國現有2.6億小農戶,其中承包農戶2.3億。盡管多年來各地大力推進土地流轉,但土地流轉率也僅有30%多,且近年呈增速放緩趨勢,約70%的小農戶仍經營著自己的承包地。小農戶大量而且長期存在,構成了中國的基本農情國情。因此,鄉村要振興,作為鄉村振興基礎的小農戶無疑是重中之重。沒有小農戶的振興,便沒有鄉村的振興,鄉村振興的本質就是小農戶的振興。黨中央從大國小農實際出發,作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戰略決策,抓住了鄉村振興的關鍵。
 
  如何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近年來,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把小農戶振興放在優先位置,創新了“六化”協同振興小農戶機制,全方位、多層次貫通為農服務“最后一公里”,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探索出了傳統農區促進小農戶振興的“蒙城樣本”。
 
  一是推進土地規模化。土地規模化是提高農業生產和經營效率的基礎,但長期以來土地的“小零散碎”制約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針對這一“痛點”,蒙城縣從2013年起,在保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長久不變的框架內,啟動了“小塊變大塊,一戶一塊田”改革。在遵循農戶意愿的前提下,發揮政府引導和村組協調作用,“行政流、市場流、法律流”多向發力(行政流強調政府因勢利導,市場流強調發揮市場作用,法律流強調城鄉土地同權同價),協同推進。按照“兩次抓號、互換并塊”的方式,實現耕地化零為整和戶內規模化。截至2019年底,全縣265個村中,有263個村、5210個村民組進行了“一戶一塊田”改革(其中整建制完成的村102個),共合并承包土地170萬畝,小農戶承包地塊數量減少70%-80%,耕作成本減少20%-30%。“一塊田”以戶內規模化撬動土地流轉市場化,盤活了農村耕地資源,增強了大型農機裝備作業能力,提升了農業生產綜合農事托管水平,催生了一批帶動能力強的新型經營主體,疏通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的“經絡”,打造了“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升級版。蒙城的這項改革,入選了“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
 
  二是推進農民組織化。蒙城縣著力培育農民合作社,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民合作發展機制。通過引導小農戶嵌入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嵌入村股份合作社、村股份合作社嵌入大市場,構建“三重嵌入”和“上下聯動”的農民組織體系,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全縣已組建專業合作社4000多家、村股份合作社281家,每家專業合作社平均有社員122戶,帶動小農戶317戶;每家村股份合作社參股合作社4-6家。專業合作社通過資本合作、勞動合作、契約交易等與小農戶聯接,村股份合作社通過資本合作與合作社聯接,并通過農民參與、盈余分配等與小農戶聯接,小農戶通過專業合作社和村股份合作社順利進入大市場,既發揮了村股份合作社的組織優勢,又發揮了專業合作社的產業優勢。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發揮作用,村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和小農戶抱團取暖,破解了小農戶單體規模小、功能弱、風險抵御能力低的難題,形成了在現代農業的藍海上“眾人劃槳開大船”的集體力量。
 
  三是推進產業鏈條化。新常態下的市場競爭不僅是主體之間的競爭,更是整個產業體系、產業鏈條以及產業配套能力的競爭。蒙城縣用產業鏈的思維統籌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重點推進現代農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引進和培育安徽精益城、興農綠巨人等一批龍頭企業,鼓勵支持其延伸產業鏈條,多種形式帶領小農戶融入,分享產加銷各環節的利益。為了發展茨河低洼地“稻蝦(漁)共作”,引進了湖北華蝦科技等5家企業,與立倉鎮及周邊鄉鎮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建設了6萬畝基地,從蝦苗、飼料、病害防治、捕撈、加工到水稻綠色飛防、稻蝦銷售再到水生態旅游,不斷延長產業鏈。立倉鎮這一鏈條上的貧困戶,戶年均增加3000元收入,大戶年純收入最高達到40萬元,小小龍蝦“蹦”出了大效益。今年上半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穩定產業鏈供應鏈,蒙城縣在六大重點產業鏈推行“鏈長制”,分別由縣四大班子一把手和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任總鏈長,6位分管負責同志任分鏈長,10多個單位參加,分類分業精準施策,統籌推進產業鏈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市場開拓等,有效促進了鏈條主體集聚發展和協同增值。
 
  四是推進產能市場化。蒙城縣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把政府調控與市場化機制結合起來,推進農業產能市場化。首先,發揮規劃、政策、資金的調控作用,引導新型經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養結構、生產方式,統籌發展優質專用小麥、蔬菜、林果經濟、濕地經濟、休閑農業,多主體共建基地,發展訂單農業。其次,通過建立大市場、扶貧工廠、現代農業產業園、三產融合基地和電商網絡,培育發展新業態、新動能。建立了全國首家新發地縣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以此為依托建立縣農產品電商中心,帶動郵樂購、益農信息社、快遞網點覆蓋鎮、村,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市場網絡,推動100多個農產品出村進城。去年,全縣農產品網銷額7.2億元,同比增長110%。同時,圍繞市場需求,加強農業產能基礎設施投入,支持糧食烘干、鋼構倉儲、農機庫棚、冷藏庫等設施“短板”建設,服務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需求。2019年,在全縣啟動了三級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縣和鄉鎮分別建設一、二級冷鏈物流中心,農產品基地建設田間倉儲設施)。規劃的18處農產品冷鏈物流中心委托縣農投旗下興農公司統籌建設和出租給龍頭企業或種植大戶。首期投資的1.7億元已建成庫容為3萬噸的大、小型冷藏庫8個,不僅助力小農戶打好農業生產的時間差、空間差、價格差,還帶動了小農戶就地就近從事蔬果的清洗、分揀、加工、包裝等,使政府推進產能市場化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五是推進服務社會化。傳統種植業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仍占相當大的比重,如何將小農戶從繁重、繁雜的傳統生產中解放出來,是鄉村振興必須解決的問題。蒙城縣的做法是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村落地”,推行農事綜合托管服務。在總結多年“人地機結合、耕種收一體”農機托管經驗基礎上,推進農機托管向農事托管躍升,服務范圍向農資供應、機械化植保作業、秸稈打捆離田等農事服務環節延伸,耕種收“三統一”擴展為耕、種、供、管、收、售“六統一”。目前,縣域265個行政村全部實行了農事托管,有40%的行政村實行了綜合農事托管,參與綜合農事托管的農機服務組織228家,簽訂托管協議面積194.8萬畝,簽訂綜合托管協議面積64萬畝,實現了農民節本增效(每畝20元)、機手收入增加(年收入由4萬元增加到7萬元)、農事企業發展后勁增強和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100%的目標。綜合農事托管為小農戶提供了全鏈條的社會化服務。在產前,提供選種服務,從源頭上解決“誰來種”“種什么”的問題;在產中,提供全程指導服務,精準把控“怎么種”“怎么管”的問題;在產后,提供定向銷售服務,一體解決“賣得出、賣得快、賣得好”的問題,實現了農民、企業和政府“三滿意”。這種綜合農事托管,彌補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缺口,加快了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進程。
 
  六是推進產品綠色化。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人們對“吃”的追求從“吃得飽”轉為“吃得好、吃得安全營養健康”,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為適應這一消費趨勢,蒙城縣從綠色供應鏈整合入手,推動農產品綠色化,有效對接高端市場。為此,接續開展創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民生工程,加大綠色農產品補貼力度,“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引導和規范新型經營主體投入綠色生產、綠色包裝、綠色加工、綠色物流等。去年共培育19家“三品一標”獲證企業,完成率100%;帶追溯二維碼上市19批,完成率100%;完成檢測數據47403條,完成率445.1%。安徽精益誠公司以綠色蔬菜出口為導向,在小辛集鄉、雙澗鎮建設綠色蔬菜生產基地6000畝,通過基地示范、綠色技術服務和契約交易等形式帶動小農戶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綠色統防統治、廢棄物回收等,發展綠色農業。公司種植加工基地的蔬菜常年供應上海市場,23個產品出口日本、加拿大、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內外“雙循環”。該公司綠色生產基地直接帶動了6個村的小農戶3000多戶,戶年均增收2000多元。今年3月,蒙城縣與上海市簽訂了上海市外(蒙城)主供應基地框架協議,首批三個品種的優質蔬菜進入了上海市民餐桌。
 
  蒙城縣推進和實施的“六化”協同,是一項具有深刻意義的改革創新,它并不是孤立的改革,而是綜合的改革、系統的改革和集成的改革。其中,土地規模化是抓基礎,農戶組織化是抓載體,產業鏈條化是抓增值,產能市場化是抓需求,服務社會化是抓保障,產品綠色化是抓供給。“六化”協同改革設計縝密,無縫對接,協同發力,打通了為農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了弱質小農戶與大市場、產業鏈和社會化服務有效銜接的路徑。蒙城縣這種小農戶對接現代農業的做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范例,值得研究借鑒和推廣。
 
  (課題組成員:劉奇 胡桂芳 張德元 崔寶玉)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廣告服務 友情鏈接 | 申請鏈接 | 網站留言